欢迎访问过程工程学报, 今天是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主编致辞
所获荣誉
编委会
往届编委会
本届编委会
期刊订阅
投稿指南
出版道德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1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2-08-20
上一期
下一期
流动与传递
气升式内循环反应器的数值模拟和结构参数
练以诚 靳海波
. 2012, 12(4): 541-549.
摘要
(
)
PDF
(6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Euler-Euler双流体模型对内循环反应器(高1240 mm,直径165 mm,导流筒高590 mm)进行数值模拟,考察了表观气速、导流筒结构(导流筒内径比Dt/D,底隙高度)对反应器内上升区、下降区流体力学参数(气含率、液体速度)的影响. 结果显示,表观气速、导流筒内径、底隙高度对反应器气含率、液体速度有很大影响,随表观气速增加,反应器上升区、下降区气含率都增加,导流筒内径比为0.58时更易实现气液循环,底隙高度为30 mm时反应器内下降区气含率、气液速度都最小;气液分离器角度越大,进入下降区的气体越多,当气液分离器角度为45o时,能更好地实现气液循环.
板坯连铸中电磁制动方式对结晶器中钢液流场的影响
贾皓 张振强 常同旭 邓康 任忠鸣
. 2012, 12(4): 550-557.
摘要
(
)
PDF
(7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水银模拟钢水,研究了板坯连铸电磁制动过程中不同拉速下,不同电磁制动方式[单条型电磁制动(EMBr-Ruler)和流动控制结晶器(FC Mold)]对结晶器内钢水流动的影响规律. 实验表明,(1) FC Mold可有效抑制结晶器内液面流及其波动行为(拉速0.52 m/min时最大液面流速和湍流度分别为无电磁制动时的1/5和1/6); (2)两种电磁制动方式均会压缩水口出流的扩张空间,结晶器窄壁附近向下液流的竖直流速剧增[拉速0.41 m/min时最大竖直流速由0.030 m/s(无电磁制动)增至0.066 (EMBr-Ruler)和0.057 m/s (FC Mold)],不利于快速形成活塞流;(3)高拉速(如2.0 m/min)时FC Mold电磁制动可获得较好的流场形态(液面最大流速为0.028 m/s),中拉速(如1.3 m/min)时EMBr-Ruler电磁制动所得流态较好,而低拉速(如1.0 m/min)时2种电磁制动方式均未获得预想的效果,甚至会恶化结晶器内原有的流态.
垂直筛板流化床中FCC催化剂的流化性能
董群 贾昭 王淑彦
. 2012, 12(4): 558-563.
摘要
(
)
PDF
(5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FCC催化剂颗粒研究垂直筛板流化床内构件对气固两相流化性能的影响,考察了板孔气速、颗粒循环量和帽罩开孔比等筛板结构对流化床压降和提升量强度的影响. 结果表明,气固两相总体逆流流动条件下,帽罩内气速达4 m/s,气固高速并流喷射无气泡,两相接触好、返混小,属快速流态化. 由于没有气泡,床层压力波动小,在塔板上颗粒返混小. 垂直筛板压降随板孔气速、帽罩底隙高度增大而增大,随帽罩开孔比、板孔径增大而减小,颗粒提升量大,床层压降大. 提升量强度随板孔气速、帽罩底隙高度、颗粒循环量增加而增大,随帽罩高度与塔节高度比增大而减少,随帽罩筛孔孔径变化存在最大值. 当帽罩开孔比为1.2~2.5、板孔面积与帽罩截面积比为0.42、帽罩底隙高与板孔孔径比为0.36~0.64时帽罩流化性能较好.
高炉瓦斯泥参与水煤浆制备及其成浆特性
高志芳 李辽沙 吴照金 武杏荣 苏世怀 吴晓华
. 2012, 12(4): 564-568.
摘要
(
)
PDF
(2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马鞍山钢铁股份公司高炉瓦斯泥配入东凯肥煤中制备水煤浆,分析了瓦斯泥和煤样的物理化学特性,采用回归方法研究了瓦斯泥与水煤浆表观粘度、定粘浓度(室温25℃、表观粘度定为1200 mPa×s时水煤浆的浓度)及发热量的关系. 结果表明,加入高炉瓦斯泥能明显改善水煤浆的流变性,降低其表观粘度,但稳定性和发热量均有所降低. 主要原因是高炉瓦斯泥的主要组分改变了水煤浆溶液的酸碱度导致其成浆性发生改变,瓦斯泥中矿物表面带电及矿物含量也是影响成浆性的重要因素. 添加24%瓦斯泥能制备较理想的水煤浆.
反应与分离
伯胺N1923络合萃取苯酚
杨得岭 宁朋歌 曹宏斌 张懿
. 2012, 12(4): 569-575.
摘要
(
)
PDF
(3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伯胺N1923与磺化煤油、石油醚、甲苯或正辛醇为稀释剂组成络合萃取剂,在25℃下对苯酚模拟废水进行萃取. 结果表明,40%(j) N1923的甲苯溶液萃取苯酚效果最好. 平衡水相pH<8.3时对萃取影响不明显,苯酚以分子形式被伯胺N1923萃取,H+不参与络合反应;无机盐的盐析效应对苯酚萃取影响较大,顺序为(NH4)2SO4>NaCl>NH4Cl. 伯胺N1923与苯酚主要生成1:1型萃合物;该萃取过程放热,升高温度不利于萃取. 反萃后的有机相萃取效果逐渐下降,可能是伯胺溶解造成的. 40%(j) N1923的甲苯溶液错流萃取煤气化废水,挥发酚的一级萃取率超过99.0%,三级错流萃取结果(0.53 mg/L)接近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0.5 mg/L).
碳酸钠焙烧铝系钒铁炉渣共提取钒与铝
高明磊 陈东辉 石立新 李兰杰 周冰晶 祁健
. 2012, 12(4): 576-582.
摘要
(
)
PDF
(5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铝系钒铁炉渣碳酸钠焙烧-水浸全过程的矿物分析、热力学计算及对比实验,研究了炉渣中钒、铝同步转化、溶出的机理与规律. 结果显示,焙烧进程中渣中镁铝尖晶石MgO×Al2O3相、CaO×2Al2O3相逐渐消失,MgO相生成,并生成碱熔相Na2O×Al2O3和钒酸盐. 随焙烧温度及时间增加,Na2O×Al2O3和钒酸盐相明显增多,钒、铝溶出率增加. 焙烧熟料经水浸后,液相呈碱性,钒、铝分别以可溶性钒酸钠和铝酸钠的形式进入水相,固相残留物为少量未反应的镁铝尖晶石及新生成的MgO和Ca(OH)2. 在磨矿粒度<75 mm、配碱系数1.0、焙烧温度1000℃及焙烧时间4 h的优化条件下,钒的溶出率可达90%,铝的溶出率可达75%.
聚丙烯酸四甲基胍的制备及其吸收-解吸二氧化硫
夏宇正 杜士帽 魏甲明 刘君 李建舟 石淑先
. 2012, 12(4): 583-589.
摘要
(
)
PDF
(3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自由基溶液聚合制备了聚丙烯酸,使其与1,1,3,3-四甲基胍中和反应制得聚丙烯酸四甲基胍(PTMGA),利用模拟的工业装置,研究了PTMGA水溶液在不同温度和烟气条件下吸收-解吸SO2的性能. 结果表明,PTMGA水溶液对SO2具有较好的吸收-解吸性能及选择吸收性能. 当吸收温度40℃、烟气中SO2浓度2%或4%(j)时,PTMGA水溶液吸收SO2效率大于97%,解吸效率大于40%,且低温利于吸收,高温利于解吸.
Friedel盐对废水中低浓度Cd2+的吸附动力学
张娟娟 赵赫 曹宏斌 李志宝
. 2012, 12(4): 590-595.
摘要
(
)
PDF
(3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合成的Friedel盐(FS, 3CaO×A12O3×CaCl2×10H2O)为吸附剂,研究了FS去除废水中Cd2+的反应动力学和等温吸附特性. 考察了FS盐用量、温度及Cd2+初始浓度对Cd2+去除的影响. 结果表明,FS用量为0.03 g/L时,在室温下对废水中初始浓度为10 mg/L的Cd2+的去除率大于94.34%,吸附容量可达301.9 mg/g,吸附主要以离子交换吸附为主,最终形成Cd4Al2(OH)12Cl2(H2O)4×xH2O及Cd4Al2(OH)12Cl2×4H2O化合物. 利用一级动力学模型关联了反应动力学数据,得到速率常数k=0.049 min-1,吸附行为较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
中原油田老化油回掺电破乳脱水
李锐锋 陈家庆 李风春 刘文 黄松涛 刘鹏
. 2012, 12(4): 596-601.
摘要
(
)
PDF
(3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自制的矩形波高压/高频脉冲交流电源和高压/工频电源,对中原油田的老化油和原油进行了破乳脱水性能的对比实验,考察了电场频率、电压、老化油含量、含水率等对老化油破乳效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适当提高电场频率有利于老化油破乳,1500 Hz较500 Hz的脱水率平均提高10.3%,最高达35.0%;高频电场脱水效果远优于工频电场;适当提高电场强度有利于老化油破乳,4 kV较1 kV的脱水效率平均提高40.6%,最高达81.1%.
甲醛和丙醛缩合制备甲基丙烯醛反应动力学
李玉超 闫瑞一 王蕾 刁琰琰
. 2012, 12(4): 602-607.
摘要
(
)
PDF
(5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气相色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分析,考察了不同仲胺化合物对甲醛和丙醛缩合制备甲基丙烯醛的催化性能. 结果表明,二乙胺催化效率最高,甲基丙烯醛的收率高达94%. 进一步研究了以二乙胺为催化剂缩合制备甲基丙烯醛的反应动力学规律,得出反应级数为2.456,反应活化能和指前因子分别为62.45 kJ/mol和8.182′107 (mol/L)-1.456/s. 并通过在线红外光谱仪和气质联用仪证实生成了中间体曼尼希碱,为进一步研究反应机理奠定了基础.
苯氨基甲酸甲酯热解制备苯基异氰酸酯的非等温动力学
朱干宇 李会泉 邬慧雄 曹妍 柳海涛 李新涛 张琴花 唐清
. 2012, 12(4): 608-612.
摘要
(
)
PDF
(15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热分析与红外联用技术对苯氨基甲酸甲酯(MPC)热解历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苯氨基甲酸甲酯的热解过程是一步生成苯基异氰酸酯同时释放出甲醇气体. 进一步对该热解反应进行了非等温动力学研究,对MPC的热解数据采用Flynn-Wall-Ozawa法计算得到反应活化能. 采用5种方法考察反应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MPC热解机理为相边界反应模型,机理函数为G(a)=a1/3,热解反应活化能E=20.52 kJ/mol,指前因子lgA=2.23,动力学方程为a1/3= 169.82exp[20.52′103/(8.314T)]t.
高铝粉煤灰铝硅化合物在稀碱溶液中的浸出行为
薄春丽 郑诗礼 马淑花 谢华
. 2012, 12(4): 613-617.
摘要
(
)
PDF
(5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循环流化床锅炉高铝粉煤灰中铝和硅在NaOH稀溶液中的浸出行为,在对高铝粉煤灰的组成、物相等物化性质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了碱浓度、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工艺参数对粉煤灰中铝硅反应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粉煤灰为大小不一的不规则颗粒,疏松多孔,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在温和条件下,碱溶液中铝硅溶出规律存在较大差异,在95℃、碱浓度为150 g/L、反应90 min时二者差异最大,SiO2溶出率可达23.15%,而Al2O3的溶出率仅为1.68%,粉煤灰的铝硅比可由0.78提高到0.99.
过程与工艺
CaF2-SiO2-CaO渣系的非等温挥发行为
巨建涛 吕振林 焦志远 赵俊学
. 2012, 12(4): 618-624.
摘要
(
)
PDF
(3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使用同步热分析仪,以10 K/min的升温速率对CaF2-SiO2-CaO三元渣系的失重率进行测定,采用非等温热分析方法对渣系挥发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渣系挥发的反应机理函数f(a),分析了挥发反应机理,并对建立的动力学模型进行验证. 结果表明,渣系挥发性与其液相线及物相组成密切相关,而碱度对其影响较小;引起渣系成分改变的挥发过程可分为1373~1573 K和1573~1773 K两个阶段,前者属三维扩散型机理函数,其微分形式为f(a)=3/2(1-a)4/3[(1-a)-1/3-1]-1,后者属随机成核和随后生长型机理函数,其微分形式为f(a)=1/4(1-a)[-ln(1-a)]-3. 70%CaF2-30%SiO2渣系2个阶段的反应活化能分别为550.10和376.16 kJ/mol,指前因子1gA分别为16.55和8.4. 实验结果与模型计算结果吻合很好.
二水硫酸钙在铵盐溶液中溶解度测定及热力学计算
田萍 宁朋歌 曹宏斌 李志宝
. 2012, 12(4): 625-630.
摘要
(
)
PDF
(3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溶解法测定了二水硫酸钙(CaSO4×2H2O)在NH4Cl-H2O体系和NH4Cl-(NH4)2SO4-H2O体系中298.15~343.15 K温度范围内的溶解度. 结果表明,CaSO4×2H2O在2个体系中的溶解度均随NH4Cl浓度增加而增大;温度对CaSO4×2H2O的溶解度影响不明显. 利用混合电解质NRTL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模拟计算,得到了新的能量相互作用参数,建立了CaSO4×2H2O(s)-NH4Cl-(NH4)2SO4-H2O体系的混合电解质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相对偏差为2.36%.
软钾镁矾在乙醇-水和甲醇-水混合溶剂中的结晶特性
袁俊生 韩荣敏 刘燕兰 郭小甫
. 2012, 12(4): 631-635.
摘要
(
)
PDF
(3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湿渣法系统地测定了软钾镁矾在乙醇-水和甲醇-水混合溶剂中的相平衡数据,利用电导率法确定了其在水中的超溶解度及结晶介稳区,考察了温度、搅拌速率和降温速率对介稳区的影响. 结果表明,35℃下,软钾镁矾在两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随其中乙醇和甲醇比例增大而减小,当乙醇:水或甲醇:水为1:1(j)时,软钾镁矾溶解度接近0,且相同配比的混合溶剂中,甲醇-水溶液中K2SO4的结晶区比乙醇-水溶液中大;在实验范围内,软钾镁矾的介稳区宽度随降温速率由15℃/h增至35℃/h而由0.40%增至1.48%(w,以软钾镁矾计,下同),随搅拌速率由250 r/min增至460 r/min而由1.54%降至1.04%,随温度由25℃升至35℃而由1.61%降至1.24%.
碳化法制备重铬酸钠工艺优化
曲景奎 周恩年 郭为 余志辉 齐涛
. 2012, 12(4): 636-640.
摘要
(
)
PDF
(2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2 L高压反应釜内,通过测定平衡时总Cr6+浓度及Cr2O72-浓度,研究了反应温度、CO2压力、搅拌转速、碳化反应时间及Na2CrO4料液浓度对碳化法生产Na2Cr2O7工艺中一次碳化率的影响及一次碳化率、总Cr6+浓度对Na2CrO4二次碳化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60℃、CO2压强1.2 MPa、搅拌速度800 r/min、反应时间2 h及料液浓度4.17 mol/L时,一次碳化率可达70%;一次碳化率为60%及总Cr6+浓度为5 mol/L时,二次碳化率可达95%.
生化工程专栏
双水相萃取分离苦参生物碱
刘小琴 张薇 范华均 王李平 黄晓文 冯颖 朱丹
. 2012, 12(4): 641-647.
摘要
(
)
PDF
(2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乙醇、聚乙二醇和Triton X-100与硫酸铵等无机盐构建双水相体系,研究了各体系的形成过程与性质及对氧化苦参碱和苦参碱的萃取性能,发现乙醇/硫酸铵双水相体系稳定、分相快、萃取率高,更适合苦参生物碱的萃取;对其萃取条件的优化结果表明,乙醇和硫酸铵分别为38%(w)和18%(w),体系pH值为7.0,30℃下搅拌萃取15 min,氧化苦参碱与苦参碱的分配系数和萃取率分别为4.46和5.10,96.17%和95.74%. 在苦参的水提取液中直接用该体系萃取分离氧化苦参碱、氧化槐果碱、槐定碱、苦参碱及槐果碱5种生物碱,萃取率为91.03%~94.46%,三级错流总萃取率为97.22%~98.78%;该体系用于苦参生物碱的纯化,可显著减小杂质含量,苦参碱含量可提高1倍以上,其焓变DH0和熵变DS0均大于0,且DG0<0,表明萃取过程为吸热熵增的自发过程.
阴离子交换树脂对茶氨酸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
田思思 王霞 王浩绮 姚忠 周治 孙芸 熊强 徐虹
. 2012, 12(4): 648-653.
摘要
(
)
PDF
(2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酶法制备茶氨酸,研究了碱性条件下阴离子交换树脂对茶氨酸的吸附与分离. 结果表明,强碱性树脂对茶氨酸的吸附性能优于弱碱性树脂,且其吸附容量受pH值的影响较小,pH=9.0时凝胶型强碱性树脂HZ202对茶氨酸的平衡吸附量可达96.3 mg/g. 对HZ202吸附茶氨酸的吸附等温模型及动力学、热力学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茶氨酸在HZ202树脂表面为非均一分布,Spis模型可较好模拟其吸附等温线数据;热力学参数计算结果显示,不同温度下吸附过程的吉布斯自由能变DG均为负值,表明吸附为自发的放热过程;吸附过程的焓变DH=20.9~418.4 kJ/mol,可判断其为化学吸附. 茶氨酸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过程受化学反应控制,提高茶氨酸初始浓度可提高吸附速率.
双极膜电渗析脱除苏氨酸母液中硫酸盐
张圩玲 王倩 杨鹏波 丛威 张丽叶
. 2012, 12(4): 654-659.
摘要
(
)
PDF
(3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三室双极膜电渗析脱除苏氨酸母液中硫酸盐,探讨连续操作对电渗析器性能变化的影响,并测定连续实验前后离子交换膜的面电阻,考察膜污染情况. 结果表明,苏氨酸母液中盐转化率达97%,酸室中得到0.50 mol/L的H+,碱室中得到0.53 mol/L的OH-,以阳离子计算的电流效率为60.33%,能耗为229.37 kW×h/kmol;随批次增加、操作时间延长,单位膜通量能耗和膜堆平均电阻增大,电流效率和膜通量减小,电渗析器性能下降;连续操作后,阴膜面电阻较使用前增加1.77 Ω×cm2,升高44.8%,双极膜面电阻增加0.91 Ω×cm2,升高19.5%,离子交换膜被污染.
由CPVA-g-PSSS功能接枝微球构建pH依赖型5-ASA结肠定位释药体系
门吉英 高保娇 么兰 张妍妍
. 2012, 12(4): 660-664.
摘要
(
)
PDF
(3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铈盐-羟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在交联聚乙烯醇(CPVA)微球表面引发接枝聚合对苯乙烯磺酸钠(SSS),制备了接枝聚阴离子的功能接枝微球CPVA-g-PSSS,研究了其对5-氨基水杨酸(5-ASA)的吸附(载药)性能、机理和释放行为. 结果表明,在酸性介质中,受强静电相互作用驱动,CPVA-g-PSSS对5-ASA分子表现出很强的吸附能力,吸附容量达39.1 mg/g,可实现有效载药. 载药微球的释药行为具有强烈的pH值依赖性, 在pH=1的介质中基本不释药,而在pH=7.4的介质中发生突释,释放率可达86%,表现出良好的结肠定位释放行为.
材料工程专栏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ano-composite Poly(vinyl alcohol) Gel Electrolyte in Electrochemical Capacitor
陈赟 谭强强 徐宇兴
. 2012, 12(4): 665-671.
摘要
(
)
PDF
(6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A nano-composite polymer gel electrolyte was prepared using titanium oxide nanowire, poly(vinyl alcohol) (PVA), lithium salt and organic solvent N-methyl-2-pyrrolidone (NMP). The obtained electrolyte has the potential for application in electrochemical capacitor, the PVA in it is in an amorphous state. The ionic conductivities of electrolytes increased after addition of the nanowire, and the electrolyte with 3%(w) of nanowire exhibited the highest ionic conductivity of 3.2 mS/cm at 20℃, as measured by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The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the conductivity was found to be in agreement with the Arrhenius equation. Functioning as separator and electrolyte, this nano-composite PVA gel electrolyte was used to assemble the electrochemical capacitor with active carbon film as electrodes. The compositing of nanowire may extend the life of electrochemical capacitors as they keep more than 90% of their capacitance after 5000 cycles of charging and discharging.
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黄惠 付仁春 朱维 郭忠诚
. 2012, 12(4): 672-677.
摘要
(
)
PDF
(5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过硫酸铵(APS)和FeCl3为复合氧化剂,采用原位化学氧化聚合法合成了导电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胺(PEDOT/PANI)复合材料,研究了苯胺浓度及加入时间、复合氧化剂配比和复合乳化剂配比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并对复合材料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PEDOT/PANI复合材料合成的较佳工艺条件为:3,4-乙烯二氧噻(EDOT) 0.6 mol/L、复合氧化剂 0.6 mol/L(FeCl3:APS=1:2, mol)、复合乳化剂 0.4 mol/L(SDBS:CTAB=2:3, mol)、复合掺杂剂1.2 mol/L(H2SO4:SSA=4:1, mol)及苯胺0.8 mol/L, EDOT聚合2 h后加入苯胺溶液继续反应8 h. 复合材料的导电性、结晶性和热稳定性比纯导电聚合物好.
有机硅烷改性ZSM-5/BPPO非对称膜制备及其渗透汽化性能
曾小雅 纪树兰 赵亮 秦振平 周钱华
. 2012, 12(4): 678-683.
摘要
(
)
PDF
(3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硅烷改性ZSM-5分子筛为填充剂,采用沉浸凝胶相转化法制备了ZSM-5/BPPO非对称膜. 结果表明,分子筛在BPPO膜中分散均匀,填充分子筛后膜表面粗糙度增大、疏水性增强. 以低浓度乙醇-水体系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分子筛填充量、进料液浓度及进料液温度对ZSM-5/BPPO膜渗透汽化分离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随乙醇浓度增大,ZSM-5/BPPO膜的分离因子减小,渗透通量增大;随进料液温度升高,ZSM-5/BPPO膜的分离因子及渗透通量均增大;在60℃、分子筛填充量为0.3%(w)时,ZSM-5/BPPO膜对5%(w)乙醇-水体系的分离因子高达18.49,渗透通量为529.69 g/(m2×h). ZSM-5/BPPO膜对不同醇-水体系的分离结果表明,醇类分子量越大,膜分离性能越好.
改性活性炭强化催化臭氧氧化降解草酸
吴光国 谢勇冰 邢林林 曹宏斌
. 2012, 12(4): 684-689.
摘要
(
)
PDF
(9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工业活性炭进行酸预处理、硝基化和氨基化表面改性,并在半连续反应器中研究其催化臭氧氧化降解草酸的活性. 结果表明,酸预处理的活性炭比表面积、等电点pH值(pHpzc)和碱性官能团含量提高了5%~10%,但催化降解草酸效率降低15.6%,氨基化活性炭的pHpzc和碱性官能团含量分别由2.6和234.8 mmol/g升至7.0和764.5 mmol/g,而硝基化活性炭的pHpzc和表面碱性官能团含量均降低. 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两种改性活性炭降解草酸的活性均高于预处理活性炭. 在pH=7的溶液中,氨基化活性炭在45 min内催化降解草酸降解率为42.4%. 加入叔丁醇会抑制活性炭催化降解草酸,活性炭催化臭氧氧化草酸主要是羟基自由基起作用.
共沉淀法制备氧化铝负载铜催化剂及其在肉桂醛选择性加氢反应中的应用
张斌 张新波 许莉勇 张雅娟 秦永华
. 2012, 12(4): 690-695.
摘要
(
)
PDF
(3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Al2O3负载Cu催化剂,表征了其晶相、孔结构、表面形貌,考察了制备条件对催化肉桂醛加氢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与浸渍法所制催化剂相比,共沉淀法所制催化剂具有更高的肉桂醛加氢活性;随焙烧温度升高,催化剂活性组分粒径增大,肉桂醛的转化率先升高后下降,873 K还原的催化剂的活性最高;随反应温度升高,反应速率迅速上升,肉桂醇的选择性则下降. 在2 MPa和363 K条件下,反应4 h后肉桂醛的转化率为14.7%,肉桂醇的选择性为56.5%.
Cu掺杂TiO2光催化降解室内甲醛气体的实验研究
张浩 刘秀玉 朱庆明 丁厚成
. 2012, 12(4): 696-701.
摘要
(
)
PDF
(4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掺杂Cu的TiO2光催化剂,用环境测试舱模拟可见光下的室内环境,光催化降解其中的甲醛气体,最佳掺杂Cu量为2.0%(mol). Cu-TiO2光催化剂用量为1.5~2.5 g/m3、甲醛气体初始浓度为1 mg/m3时,降解环境测试舱内甲醛气体的效果最佳. 与商用P25光催化剂相比,Cu-TiO2光催化剂在可见光区域降解甲醛的效果好,且重复多次使用后仍保持较好的光催化活性.
综述
萃取柱内液-液两相流CFD-PBM模拟研究进展
李少伟 景山 张琦 吴秋林
. 2012, 12(4): 702-711.
摘要
(
)
PDF
(3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萃取柱内CFD-PBM模拟研究进行了较详细的综述,包括其基本理论、不同的求解方法及模拟研究现状等. CFD-PBM模拟的基本方程包括流动方程和群体平衡方程,其相互耦合,群体平衡方程涉及破碎与聚并2个关键模型. 群体平衡模型的求解方法包括直接离散化方法、矩量法、正交矩量法、直接正交矩量法、分段正交矩量法等,对这些方法的原理、优点和缺点进行了综述. 目前国际上关于萃取柱内CFD模拟采用较多的是简单的欧拉-欧拉两相流模拟,考虑液滴尺寸分布和进一步的浓度分布的群体平衡模型应用较少. 完善伴随传质的液-液分散体系的群体平衡模型,并将其应用于不同类型的萃取柱中,是萃取分离学科的重要任务.
热载气体直接加热石油烃裂解研究进展?II.裂解工艺流程
景晓东 赵月红 温浩 许志宏
. 2012, 12(4): 712-720.
摘要
(
)
PDF
(3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概述了以气体为热载体的石油烃直接加热裂解的主要工艺,分析对比了各裂解工艺的组成、运行条件、产物产率等技术经济指标,分别论述了其技术改进及发展状况. 指出热载气体直接加热裂解工艺具有原料适用性广、产物分布灵活、热效率较高和受结焦影响小等优点,但同时也有运行时间短、缺乏系统性研究数据等不足;并对热载气体直接加热石油烃裂解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指出以氢氧燃烧产生的过热水蒸汽作为热载气体的直接加热裂解工艺技术,在提高换热效率、降低碳排放、连续除焦等方面有很大发展空间,尤其在扩大裂解原料范围、提高烯烃产率方面具有广阔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