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过程工程学报, 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5-01-20
    流动与传递
    固定床内错流传热---I. 床层的温度分布
    刘玉兰;徐志刚;吴勇强;朱子彬
    . 2005, 5(1):  1-5. 
    摘要 ( )   PDF (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固定床中流体与换热管呈错流流动的传热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以二维传热模型进行模拟. 比较模拟结果与实验测得数据得到如下结论:错流传热影响区域主要在换热管的后方,在前方几乎没有影响;错流传热过程与流体流动方向密切相关,热量传递顺流体流动方向进行,逆流动方向几乎不发生热量传递;随着Reynolds数增大,等温线范围变窄,被加热区宽度变小. 拟合关联得到了壁给热系数hw和床层有效导热系数 b的关系式:hwDP/ f=14.77+0.058 RepPr, b/ f=15.14+0.296RepPr.
    固定床内错流传热---II. 床层对壁给热系数的经验关联式
    刘玉兰;吴勇强;朱中南;朱子彬
    . 2005, 5(1):  6-9. 
    摘要 ( )   PDF (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3种导热性能不同的固体颗粒为填充物,以空气为介质,在床层被加热的情况下,研究了固定床中内置圆管的错流传热. 采用最小二乘法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以床层对壁的平均给热系数、气体的导热系数和床层中被加热圆管的管径计算的Nusselt准数经验关联式: Nuf 31( b0/ s)1.4(Db/Dp)0.2Rep0.33Pr0.62, Rep 10 180, Db/Dp 28 116, b0/ s 0.5 0.2. Reynolds数以固体颗粒的等外表面积当量直径进行计算. 结果表明,在错流传热过程中,表征气体流动特性的参数Rep仍是错流传热的重要影响因素,Nusselt准数除与床层的结构参数Db和颗粒的当量直径Dp有关外,还与颗粒的导热系数 s和床层的导热系数 bo密切相关.
    Two-dimensional Simulation for Hydrogen/Air Combustion in a Monolith Reactor
    洪若瑜;丁剑敏;Vlachos D G
    . 2005, 5(1):  10-17. 
    摘要 ( )   PDF (2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Recent studies on hydrogen combustion were reviewed briefly. The laminar flow and combustion of premixed hydrogen/air mixture in a cylindrical channel of a monolith reactor with and without catalytic wall was numerically modeled by solving two-dimensional (2-D) Navier Stokes (N S) equations, energy equation, and species equations. Eight gas species and twenty reversible gas reactions were considered. The control volume technique and the SIMPLE algorithm were used to solve the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The streamlines of the flow field, temperature contours, the entrance length, and the concentration fields were computed. It is found that the entrance zon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n flow and temperature as well as species distribution. Therefore, the flow cannot be assumed either as fully developed or as plug flow. There is a small but strong thermal expansion zone between the wall and the entrance. Both diffusion and convection affect the heat and mass transfer processes in the expansion zone. Thus the equations of momentum, energy and species conservations should be used to describe hydrogen/air combustion in the monolith reactor. The hot-spot location and concentration field of the homogeneous combustion i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inlet velocity and temperature, and the equivalence ratio. The catalytic combustion of premixed hydrogen/air mixture over platinum catalyst-coated wall in a cylindrical channel was also simulated.
    用于四氯化钛生产的复合式气力输送反应器的一维模拟---II. 反应器性质的计算结果
    徐聪;袁章福;王晓强
    . 2005, 5(1):  18-22. 
    摘要 ( )   PDF (1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数学模型求解研究了氧气初始浓度、氯气初始浓度、初始炭矿比对用于四氯化钛生产的复合式气力输送反应器的反应特征和反应性质的影响. 模拟结果表明,增加氧气初始浓度有利于富钛料转化量的提高,但过高的氧气浓度将导致床层内石油焦含量迅速降低,石油焦起不到稀释剂的作用;增加氯气初始浓度有利于富钛料的转化,但浓度过高将不能有效提高转化率;针对富钛料初始含量,MPTB床层存在一个饱和能力,此时富钛料转化量最大;当氧气初始浓度、富钛料初始含量的取值过低时,MPTB将不能达到热量平衡,在合适的氯化温度范围内(700 1100℃)不存在能够稳定操作的温度点.
    反应与分离
    氯化铵氯化氧化镧(铈)的反应过程及其动力学
    时文中;张昕;赵永和;王竞研;朱国才
    . 2005, 5(1):  23-28. 
    摘要 ( )   PDF (1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考察反应温度、时间、氯化铵用量对氧化镧(铈)氯化的影响及氯化镧(氯化铈)结晶水合物的热解行为,研究了氯化铵氯化氧化镧(铈)的反应过程及其动力学. 结果表明,在氯化的温度范围,既有氯化铵直接参与的氯化反应发生,又有氯化铵热解产物HCl使稀土氧化物氯化的反应存在. 氯化镧(氯化铈)发生气相水解或氧化反应生成LaOCl, CeOCl, CeO2. 氧化镧(铈)氯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分别为43.73和140.67 kJ/mol,过程限制环节是界面化学反应控制.
    N8161 萃取铼(Ⅶ)的热力学
    房大维;王淑坤;刘兴芝;赵迪;臧树良
    . 2005, 5(1):  29-31. 
    摘要 ( )   PDF (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萃取剂N8161、稀释剂正庚烷研究了萃取铼的热力学. 在N8161 (NH4)ReO4 n C7H16 HCl H2O体系中,在温度278.15~298.15 K和离子强度0.1~2.0 mol/kg范围内,以NH4Cl为支持电解质,在HCl体系中测定了萃取平衡水相中的ReO4 浓度和pH值. 计算了萃取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K0,并得到经验公式logK0 23.0353 4330.282T 1 0.04831T, 同时计算了萃取反应的其它热力学量,指出焓和熵是该萃取过程的推动力.
    FCC汽油中的噻吩类硫化物烷基化硫转移反应脱硫
    罗国华;徐新;杨春育;佟泽民;彭少逸
    . 2005, 5(1):  32-35. 
    摘要 ( )   PDF (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模型硫化物噻吩与异戊烯的烷基化反应为探针,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以及原料中二烯烃杂质对三氯化铝固载改性的磺酸树脂催化剂AlCl3 CT175烷基化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100~110℃、反应压力低于3.0 MPa条件下,原料中的二烯烃明显影响催化剂的活性稳定性,这与二烯烃在催化剂表面发生聚合反应结焦有关. 当反应压力高于3.0 MPa时,AlCl3 CT175催化剂催化模型硫化物噻吩与异戊烯的烷基化反应不仅具有很高的活性,噻吩硫化物均接近于完全转化,而且具有较理想的活性稳定性. 以噻吩的甲基取代衍生物相对集中的FCC汽油60~150℃馏分段为原料,在110℃, 3.0 MPa,质量空速2.33 h 1的反应条件下,考察了该馏分段中的噻吩类硫化物与烯烃在AlCl3 CT175催化剂上烷基化反应硫转移脱硫效果,结果表明占总硫98.27%的硫化物参与了烷基化硫转移反应,且该馏分段中的二烯烃含量也得到有效的降低.
    1,3 丙二醇发酵液电渗析法脱盐
    郝健;刘德华
    . 2005, 5(1):  36-39. 
    摘要 ( )   PDF (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1,3 丙二醇发酵液电渗析法脱盐的工艺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就发酵液电导率与温度的关系、膜对电压、发酵液过滤与絮凝预处理、发酵液初始pH对脱盐效果的影响及膜的重复使用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发酵液电导率与温度呈线性关系,电导率温度校正系数为0.0217;膜对电压1.3~1.5 V为较适操作电压;脱盐过程耗时越长,1,3 丙二醇的损失越大;发酵液通过壳聚糖絮凝预处理后可以明显改善脱盐效果;发酵液pH对脱盐有明显影响,pH越低脱盐速率越快,膜连续重复使用15批次后性能下降明显,需要用NaOH和NaCl溶液进行清洗.
    2,6-二异丙基萘的分离精制
    李文艳;杨春育;靳海波;罗国华;何广湘
    . 2005, 5(1):  40-43. 
    摘要 ( )   PDF (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从萘与丙烯合成的异丙基萘混合物中分离、精制2,6 二异丙基萘(2,6 DIPN)的方法. 考察了精馏操作条件对精馏分离结果的影响,并研究了结晶温度及溶剂对产品纯度和收率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以自行合成的烷基化产品混合物为粗产品,在1000 Pa真空度下减压精馏,收集165℃的馏出物可得到含量约50 的2,6 DIPN,将此馏分在9℃下结晶,所得晶体以乙醇为溶剂洗涤2次后,可精制出纯度为99.42 的2,6 DIPN.
    过程与工艺
    Friedel-Crafts反应制备乙酰化聚苯乙烯型载体
    卞国建;魏荣卿;刘晓宁;王强;欧阳平凯
    . 2005, 5(1):  44-48. 
    摘要 ( )   PDF (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Friedel Crafts酰基化反应制备了功能化乙酰基聚苯乙烯(PS)载体. 该载体经Mannich反应胺化后可替代氯甲基树脂制备的胺基树脂用作酶的固定化载体及制备离子交换树脂. 此法避免了氯甲基树脂生产中使用氯甲醚等致癌物质及多取代、二次交联等副反应的问题. 考察了反应时间、催化剂和酰基化试剂用量、溶剂体系及溶剂用量等对PS乙酰化反应的影响,优化了反应条件,制得乙酰基PS最大担载量可达5.9 mmol/g,并在此范围内可定量获得预期担载量的乙酰基PS载体.
    一种新型胺基树脂的制备
    朱建星;魏荣卿;刘晓宁;卞国建;欧阳平凯
    . 2005, 5(1):  49-53. 
    摘要 ( )   PDF (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乙酰化聚苯乙烯微球为原料经Mannich反应制备了一种新型胺基树脂,该树脂可替代氯甲基树脂制备的阴离子交换树脂及酶固定化胺基载体,因此,避免了氯甲基树脂生产中使用氯甲醚等致癌物质及多取代、二次交联等副反应的问题. 讨论了反应温度和时间、物料比、加料方式、介质中的水量等因素的影响. 最佳反应条件为无水乙醇介质,胺:醛:盐酸:乙酰基(摩尔比) 10:10:3.3:1,反应温度100℃,反应时间12 h,制备的胺基树脂氮含量为13.7 mmol/g. 机理研究显示乙酰基发生 多取代反应.
    高压均质法制备载有维甲酸的纳米结构脂质载体
    张晓佳;夏强;马全红;段磊;顾宁
    . 2005, 5(1):  54-57. 
    摘要 ( )   PDF (1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了载有维甲酸(RA)的纳米结构脂质载体(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s, NLC),并用透射电镜(TEM)、粒度分析仪、 电位仪和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对其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随高压均质循环次数的增加,NLC的均粒径从120 nm减小到10 nm,同时单分散性变差;NLC的微观形貌呈球形,表明其未结晶具有较好的载药能力;NLC将维甲酸浓度从20 g/mL(溶解于硅油)提高到56.26 g/mL,并能提高其光稳定性;NLC体系的稳定性良好, 电位高达( 30.9 0.6) mV,于4℃以10000 r/min冷冻离心120 min或避光保存6个月后粒径分布仍然基本不变,且可冷冻干燥( 40℃, 0.01 Pa)后长期保存.
    氢氧化镁在聚丙烯酰胺体系中的聚沉行为
    向兰;王唐;吴庆流;金涌
    . 2005, 5(1):  58-61. 
    摘要 ( )   PDF (12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察了难沉降的氢氧化镁微粒在高聚合度(分子量1500万)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体系中的聚沉行为. 通过分析氢氧化镁悬浮体系在聚沉过程中的沉降体积、团聚粒度分布、表面电位及特征官能团等参数的变化规律,初步探讨了聚丙烯酰胺的聚沉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聚丙烯酰胺通过吸附架桥和电荷中和两种方式加速氢氧化镁的聚沉速率,且对后继水热产物形貌无明显影响,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絮凝剂. 在0 125 10 6浓度范围内,聚丙烯酰胺浓度越高,团聚体粒径越大,聚沉效果越显著.
    纳米TiN粉末在水溶液和无水乙醇中的分散行为
    丰平;熊惟皓
    . 2005, 5(1):  62-65. 
    摘要 ( )   PDF (1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粒径和颗粒表面电性质的测定,探讨了纳米TiN粉末在水溶液和无水乙醇中的分散特性及表面活性剂对分散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纳米TiN颗粒在水中分散,溶液的pH值对颗粒的分散性有很大的影响,在pH 8处,能得到最好的分散效果. 随pH值变化,颗粒表面的荷电性质从正变化为负,等电点为3.7. 其分散行为遵循双电层静电稳定机制. 纳米TiN颗粒在无水乙醇中的分散行为受pH值的影响相对较小. 在整个pH范围内,颗粒表面荷正电,颗粒表面的溶剂化作用对分散起主导作用. 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十二烷基醚可作为纳米TiN颗粒在水溶液中分散的分散剂,聚乙二醇可作为在水溶液和无水乙醇中分散的分散剂.
    BaSO4/TiO2复合颗粒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质
    陈桂光;骆广生;杨雪瑞;孙怡文;汪家鼎
    . 2005, 5(1):  66-69. 
    摘要 ( )   PDF (2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三级膜分散沉淀法制备了BaSO4/TiO2复合颗粒,利用透射电镜和电子衍射对所得颗粒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利用自行设计的紫外光催化氧化反应器对其光降解性质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分步沉淀法可以有效地制备表面沉积TiO2的BaSO4/TiO2复合颗粒. Ti(SO4)2浓度及沉淀剂对复合颗粒表面的TiO2颗粒粒度、晶型和光降解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提高Ti(SO4)2浓度和以NH4HCO3为沉淀剂有利于制备出光降解性能好的BaSO4表面包覆锐钛矿型TiO2的复合颗粒. 复合颗粒光降解甲基橙的动力学满足0级反应动力学.
    PMMA/K2O 6TiO2复合粒子的制备及表征
    陈卫平;冯新;孙盛华;王昌松;陆小华
    . 2005, 5(1):  70-73. 
    摘要 ( )   PDF (20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乳液聚合方法,使甲基丙烯酸甲酯在钛酸钾晶须表面聚合,获得了表面包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PMMA/K2O?6TiO2复合粒子. 考察了反应时间、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和温度对晶须增重率和单体转化率的影响. 通过TGA和SEM手段对钛酸钾晶须进行了表征. 测量了水对改性前、后晶须的动态润湿性变化,结果表明,改性后的钛酸钾晶须由亲水性向亲油性转变.
    氢氧化铈合成的新方法
    钟学明;邓安民;舒红英;王勇
    . 2005, 5(1):  74-77. 
    摘要 ( )   PDF (6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氢氧化铈合成的绿色方法. 以碳酸铈和醋酸为主要原料,最后获得氢氧化铈和醋酸钠. 探讨了过氧化氢的加入方式、过氧化氢的加入量、反应温度、醋酸铈的浓度、氢氧化钠的加入量对铈的氧化率的影响.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氢氧化铈进行了表征. 铈的氧化率大于98 ,铈的收率大于99%.
    添加晶种对烧结法铝酸钠溶液碳酸化分解过程的影响
    王志;毕诗文;杨毅宏
    . 2005, 5(1):  78-81. 
    摘要 ( )   PDF (11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解决碳分氢氧化铝强度较低、细粒子含量较高的问题是烧结法生产砂状氧化铝的关键. 本研究通过外加晶种研究了铝酸钠溶液碳酸化分解产物氢氧化铝的粒度、强度和结晶形貌,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添加晶种时改善产物粒度和强度的合理工艺条件. 实验对比了添加晶种与相应条件下未添加晶种的情况,结果表明产物氢氧化铝的粒度受晶种粒度影响,且其作用程度受晶种类别和晶种系数的制约;晶种促进了单晶间的交互生长,产物氢氧化铝为近似球形的"镶嵌"式多晶体;选用晶种可降低产物磨损指数3%-25% .
    新法合成碳酸锌纳米晶及其数据挖掘
    姜求宇;廖森;王建设;关裕时;罗芬;张开芬
    . 2005, 5(1):  82-85. 
    摘要 ( )   PDF (9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七水硫酸锌粉末与碳酸氢铵粉末作原料,在适量的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 400)存在下,在室温下充分混合研磨得到反应混合物,洗去其中的可溶性无机盐后烘干,所得前驱体为结晶良好的纯相碳酸锌纳米晶,从而获得了一种简易的合成纳米氧化锌前驱体的新方法. 基于均匀设计、回归分析及最优计算,对纳米碳酸锌合成实验中得到的小型数据库作数据挖掘,所获取的优化工艺条件为:反应物摩尔比nNH4HCO3:nZnSO4·7H2O=1:1,表面活性剂用量20 μL,研磨时间40 min. 在此条件下合成的碳酸锌粉末及其在350℃煅烧2 h所得到的氧化锌粉末的一次粒子的平均粒径分别约35和20 nm.
    聚乙二醇修饰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反应过程的优化
    杨瑞娥;贠强;陈婷;谭天伟;马光辉;苏志国
    . 2005, 5(1):  86-89. 
    摘要 ( )   PDF (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单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修饰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 CSF,考察了各因素对蛋白质平均修饰度及体外生物活性的影响,并对修饰产物的稳定保存条件进行了初步探讨. 通过四因素四水平正交法和单因素实验结合,优化修饰条件为:PEG与G CSF摩尔比为25:1, pH 7.6的硼酸盐缓冲环境,反应时间40 min,反应温度22℃. 在此条件下,PEG-G-CSF的平均修饰度为50%,活性可保留40%左右. 研究还发现,不同的添加剂影响PEG-G-CSF的保存稳定性,人血清白蛋白和甘露醇是两种效果最好的保护剂,在它们的存在下,PEG-G-CSF溶液在4℃放置一个月后活性保留92%,三个月后保留51%.
    系统与集成
    反应路径综合的双层优化法
    胡山鹰;李明恒;李有润;沈静珠
    . 2005, 5(1):  90-93. 
    摘要 ( )   PDF (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简单计量系数反应方程的基础上,对复杂反应路径综合问题提出了双层优化法. 第一步找出经济上最优的若干总反应方程式,第二步对总反应进行分解,得出热力学可行的最优分反应. 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法能够有效地解决实际过程的反应路径综合问题.
    物质封闭循环的反应路径综合方法
    胡山鹰;李明恒;李有润;沈静珠
    . 2005, 5(1):  94-96. 
    摘要 ( )   PDF (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达到目标废物的零排放,综合物质封闭循环的反应路径方案很有意义,这一问题往往通过多产品的联产来实现. 在相关物质所构成的简单计量系数反应方程网络的基础上,构造优化数学模型,得出了最优的物质封闭循环的反应路径.
    真空下同轴圆筒间分子蒸馏过程的数值模拟
    张旭斌;许春建;周明
    . 2005, 5(1):  97-102. 
    摘要 ( )   PDF (1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源于Boltzmann方程的BGK模型方程的基础上,建立了计算多组分稀薄气体流动的数学模型,揭示了蒸发空间气体的密度、温度、速度和压力的变化规律. 运用该模型对同轴柱面之间的蒸发与冷凝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考察了惰性气体存在对该过程的影响,着重讨论了蒸发器结构尺寸、残留惰性气体分压等因素对蒸发效率和分离因数的影响.
    顶吹转炉水模型渣金边界织构的分维数
    陈韧;邹宗树
    . 2005, 5(1):  103-106. 
    摘要 ( )   PDF (1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据相似定理,通过二维水模型模拟顶吹转炉吹炼过程. 利用数码相机进行摄影,通过对图像的计算机处理,研究了依据相似定理,通过二维水模型模拟顶吹转炉吹炼过程. 利用数码相机进行摄影,通过对图像的计算机处理,研究了顶吹过程中炉渣与钢液母相边界的变化. 应用分形理论对其边界的织构分维数及无量纲长度进行了计算. 结果表明,吹炼过程中枪位、吹气流量及渣金比对炉渣与钢液母相边界的织构分维数影响较大,其中流量为主要影响因素. 得出了三者对织构分维数的影响及织构分维数对无量纲长度影响的经验关系式,渣金母相边界织构维数是评价二维渣金母相边界长度的重要依据. 分形理论可以为转炉吹炼过程中渣金母相边界的量化计算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综述
    过程集成研究进展
    赵月红;王韶锋;温浩;许志宏
    . 2005, 5(1):  107-112. 
    摘要 ( )   PDF (1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为过程工程研究的热点,近年来过程集成技术发展很快. 本文从质量交换网络、考虑环境影响的过程集成、多联产系统、工业生态化以及化学供应链集成等方面介绍了过程集成的研究进展,并指出在我国发展和应用过程集成技术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