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过程工程学报, 今天是

栏目文章信息

    流动与传递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烯烃催化裂解反应器局部颗粒堆积结构的颗粒解析模拟
    许飞 陈飞国 刘晓星 吴昊 鲁波娜 刘志成 滕加伟
    过程工程学报    2021, 21 (12): 1419-1429.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21006
    摘要292)      PDF (4929KB)(76)    收藏
    烯烃催化裂解固定床工艺中的反应过程对压力敏感,深入研究催化剂堆积颗粒结构中的流动及压力分布对优化固定床结构及操作参数有重要意义。颗粒解析模拟方法广泛用于固定床内堆积结构的模拟,可以准确描述堆积结构中的流体力学行为,但对于复杂堆积结构网格生成困难。采用基于多孔介质模型的浸入边界法(PMM-IBM)结合网格自适应,实现了对固定床堆积结构的颗粒解析模拟,既解决了网格划分困难的问题,又节省了计算资源。采用网格自适应技术后,与均匀网格相比,堆积结构的网格总数减少大约80%。通过与贴体网格法的单颗粒表面受力分析对比,确定了此浸入边界法的关键模拟参数。随后模拟预测了三种床层与颗粒直径比值条件下堆积结构的空隙率及其内部的压力及流动分布。研究表明,堆积结构空隙中的局部轴向速度的最大值可以达到入口速度的10倍以上,轴向平均速度的径向分布与轴向平均空隙率分布一致,均成震荡衰减趋势。除此之外,预测的床层压降与Reichelt经验关联式结果较为吻合。在此基础上,耦合单颗粒内扩散和烯烃裂解的主反应,预测了反应物随孔径和孔隙率的变化,为进一步考虑外流场的变化奠定了方法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铁浴反应器多段侧吹混合特性数值模拟
    何奕波 郭文科 李怡宏 刘光明 崔鑫
    过程工程学报    2021, 21 (12): 1430-1439.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21279
    摘要207)      PDF (3822KB)(42)    收藏
    在厚渣层铁浴熔融还原反应器水模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双层侧枪在不同喷吹角度(40°, 45°, 50°)和不同水平插入深度(60, 120, 180 mm)条件下对熔池的搅拌情况的影响,通过水模型实验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准确性。通过观察气液两相流中熔池的流场以及示踪剂在熔池中的流动扩散情况,分析弱流区和死区的占比以及不同侧吹条件下的混匀时间,结果表明,侧枪水平插入角度对熔池搅拌的影响较水平插入深度更显著,侧枪的水平插入角度和深度影响熔池中产生的回旋流区域和回旋流个数,当侧枪水平插入角度越大,水平插入深度越深时,熔池中弱流区或死区的体积占比越小,越有利于熔池搅拌混匀。最佳的喷吹条件为上层喷吹角度50°及插入深度60 mm、下层喷吹角度50°及插入深度120 mm。研究了不同气流量对熔池混匀情况的影响,得出上下枪单支气流量分别为8.58和10.43 Nm3/h时,熔池的混匀时间最短。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水泥窑SCR烟气脱硝反应器内流场均匀性研究
    许肖飞 郭旸旸 高虹 王雪 朱廷钰
    过程工程学报    2021, 21 (12): 1440-1450.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20370
    摘要211)      PDF (1228KB)(37)    收藏
    采用Fluent软件对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反应器内流场进行模拟,基于标准k-ε模型、多孔介质模型、物质输运模型、DPM模型,采用单一气相烟气分析了不同整流格栅间距、整流格栅高度、整流格栅位置及导流板个数、导流板角度对烟气流场均匀性的影响,最终对最优方案下单一气相不同组分的烟气、不同负荷进行了验证,以及DPM双相耦合条件下不同负荷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从无整流格栅到加整流格栅时,最大入射角均小于90°,催化剂上方涡流消失;当整流格栅的间距为107 mm,整流格栅高度为200 mm,整流位置与入口下边缘平齐时首层催化剂上层100 mm处的速度分布偏差系数降至19%;当导流板的个数为7个,导流板角度为18.2°时最为合适,此时首层催化剂上方100 mm处的速度分布偏差系数为11.91%,最大入射角度为3.14°。当最佳参数下对单一气相不同组分的烟气、不同负荷进行模拟,均符合工程要求。采用DPM双相耦合,颗粒物采用Rosin-Rammler分布条件下与单一气相进行对比发现,首层催化剂上方100 mm处平均速度有了一定的增加,速度标准差变化较小,速度分布偏差系数相应减小,符合工程要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气波引射器反馈结构的功能机理及性能实验
    赵一鸣 李浩然 刘明昊 胡大鹏
    过程工程学报    2021, 21 (12): 1451-1462.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21016
    摘要279)      PDF (3998KB)(53)    收藏
    气波引射器是一种利用气体压力波实现能量交换过程的新型动态设备,因其具有效率较高、结构简单以及能耗低等优点,在诸多生产过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提升气波引射器在中压背压较高工况下的应用性能,提出了一种简单易行的反馈结构,并对其功能机理与性能进行了模拟及实验研究。通过数值模拟考察了此结构通过预压缩作用来削弱反向压缩波不良影响的功能机理,得出此结构的适用条件以及应用效果判定条件。通过实验验证了数值模拟的正确性,并获得了反馈结构的实际应用效果。实验范围内,反馈结构获得的最大效率及引射率提升量分别可达6.93%和5.43%。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折流板设备中流体停留时间分布与流动形态的对比研究
    高章帆 范沐易 黄卫星 邹雄 刘少北
    过程工程学报    2021, 21 (11): 1269-1276.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20363
    摘要389)      PDF (1447KB)(310)    收藏
    折流板结构在大空间设备中形成折流通道,以防止短路,从而使流体与换热管和颗粒床等内构件充分接触。停留时间分布(RTD)实验具有简单便捷的优势,针对设备中的短路与如何确定设备合理结构的问题分别设计了几组结构来进行RTD实验与流场数值模拟研究。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设备中的短路和死区是相对存在的,通过RTD密度函数曲线的出峰时间及拖尾情况能判断设备中短路与死区的情况,该结论可以为设备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多釜串联模型的釜数及RTD曲线的出峰时间和方差分析了流量、折流板缺口面积及板距对设备中流体流动形态的影响;研究了设备中的压降,综合考虑设备的能耗和性能,提出了以RTD实验来确定折流板设备合理结构时最合适的釜数、出峰时间及方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油气工况下提升管出口旋流快分系统性能的数值研究
    张智亮 陈海军 牟沛 李安军 李文军
    过程工程学报    2021, 21 (11): 1277-1286.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20408
    摘要306)      PDF (2485KB)(111)    收藏
    为促进旋流快分(SVQS)系统的工业应用、准确评估其性能,参照国家标准设计了一系列不同密度、黏度的油气模型,并采用商用软件FLUENT 2019 R3对一套Φ600 mm×3150 mm的SVQS系统进行了流动模拟和可行性验证。用单因素变量法分别研究了油气性质对系统无量纲切向速度和压降的影响;用标量输运方程分析了油气在系统内的停留时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无量纲切向速度随油气密度增加或黏度降低而变大;无量纲最大切向速度随油气密度增加或黏度减小而呈对数递增,最大为0.912;密度越大、黏度越小的油气在SVQS系统内的平均停留时间越短,最短可达6.279 s;压降、阻力系数不仅与系统的结构参数相关,也与油气黏度呈对数关系。拟合得到了与油气参数相关的无量纲切向速度、压降和阻力系数函数式,具有较好的普适性,可为SVQS系统的结构优化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波纹板填料表面液体降膜流动的特性分析
    廖俊华 薛鹏 赵梦静 刘俊杰 金玲
    过程工程学报    2021, 21 (11): 1287-1296.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20422
    摘要308)      PDF (8880KB)(162)    收藏
    基于降膜流动实验台,结合计算流体力学方法(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研究了波纹板表面液体的平均液膜厚度和有效润湿面积等定量信息,并通过三维模拟进一步分析了喷淋密度和波纹倾斜角度β对降膜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液体在波纹板表面的流动并非均匀,分为沟流和溪流两种形式;当喷淋密度较小时,液体在波谷内形成沟流,当喷淋密度达到400 m3/(m2?h),液体跨越相邻波纹进行溪流流动;两种形式波纹板整体的润湿性能均较差,且液膜厚度分布不均;波纹倾斜角度对降膜流动特性影响较大,90°时更有利于提高有效润湿面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重油燃烧器Y型喷嘴气液两相流动与雾化特性模拟
    王志奇 陈柳明 肖炳英 谢宝琦
    过程工程学报    2021, 21 (10): 1167-1176.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20336
    摘要334)      PDF (2034KB)(160)    收藏
    为改善重油雾化质量,针对沥青站重油燃烧器Y型喷嘴,运用CF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方法研究了喷嘴结构参数(混合室长度、入口直径比、入口夹角)与雾化参数(重油流量、空气入口压力、重油温度)对喷嘴气液两相流动与雾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结构参数与雾化参数直接影响喷嘴内油膜厚度与气液两相速度差;不同参数下,喷嘴气耗率与液滴索泰尔平均直径的变化规律相反;综合考虑两个雾化性能指标,混合室的适宜长度为15~20 mm,入口夹角的合理范围为60°~75°,入口最佳直径比为1.0~1.1;为保证重油获得较好的雾化效果,空气入口压力应大于0.5 MPa,这为优化Y型雾化喷嘴的结构与运行参数提供了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入口粉尘浓度对新型旋流-颗粒床耦合分离器特性的影响
    付金壮 常明 范怡平 卢春喜
    过程工程学报    2021, 21 (10): 1177-1186.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20339
    摘要290)      PDF (1212KB)(133)    收藏
    通过大型冷模实验,考察了入口粉尘浓度对某连续操作新型旋流-颗粒床耦合分离器压降和除尘效率的影响特性。结果表明,入口粉尘浓度越大,达到平衡时分离器的压降越大,压降增速越快,入口粉尘浓度为59.13 g/m3时,分离器平衡压降最大为1.2 kPa;入口粉尘浓度越低,分离器分离效率越高。分离器颗粒床层内捕集颗粒含尘量与再生效率有关,再生尘源浓度越小,分离器压降达到平衡越快。当再生尘源浓度由58.18%降至23.67%,装置压降由1.5 kPa降至1.2 kPa;随着再生尘源浓度降低,分离器除尘效率略微下降。入口粉尘浓度和再生尘源浓度对分离器压降影响的结果一致,对分离器效率影响的结果不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甲醇制烯烃流化床内流化特性的多尺度CFD模拟
    洪坤 曹曼倩 王文轩 高亚男
    过程工程学报    2021, 21 (9): 1012-1022.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21187
    摘要340)      PDF (2353KB)(222)    收藏
    近些年,我国成功开发了以煤为原料的甲醇制烯烃(Methanol to Olefins, MTO)生产工艺和技术,带动煤制烯烃产业的快速发展,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流化床式反应器是MTO工业生产的核心反应装置,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方法深入认知MTO流化床内的流化特性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从理论上更加准确地指导MTO流化床的优化与放大。本工作采用基于宏观?亚网格层次的气泡EMMS曳力和传统TFM耦合计算的多尺度CFD方法,对工业尺度MTO流化床内的多相流化行为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该多尺度CFD方法考虑了气泡结构对气?固相间曳力的影响,能较准确地预测MTO流化床内轴向颗粒浓度的“S-型”分布规律,且得到实验数据的验证;所预测的径向颗粒浓度分布呈现出经典的“环?核”分布规律,气体/颗粒的轴向时均速度在径向上的分布也与实际情况相互佐证,表明该多尺度CFD方法显著改善了基于均匀曳力的传统TFM对于宏观流场的预测能力。下一步工作将多尺度CFD方法拓展应用于MTO流化床优化放大及反应特性的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管式固定床反应器柱状颗粒床层流体流动模拟与实验研究
    朱梓瑞 刘雪东 蒋良雄 顾宇彤 彭涛 殷俊杰 刘梅华 蒋威
    过程工程学报    2021, 21 (9): 1022-1032.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20288
    摘要416)      PDF (4564KB)(239)    收藏
    针对管式固定床反应器内管束数量多、规模大等特点,选取单个管束作为特征结构。对装填不同直径柱状颗粒的管束,采用程序坐标定位的方法,建立柱状颗粒床层的物理模型。采用DEM与CFD联合数值仿真方法,探究反应管内径与柱状颗粒的等比表面积球当量直径之比(管径比Di/dp)对柱状颗粒床层流体流动的影响,并建立单管固定床反应器试验台,采用差压测试方法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Di/dp由5.37增至12.75时,床层空隙率和流体分布均匀性均得到改善,壁面效应的影响由床层中心减弱到管壁。基于数值模拟及实验结果对Di/dp=12.75的柱状颗粒床层进行床层压降Ergun公式常系数修正,CFD模拟计算的结果与拟合公式吻合较好。研究结果能为固定床反应器压降预测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层流冷却传热系数对金属物料温度场的影响
    陈德敏 刘莹惠 陆彪 汤凯 王索军 陈光
    过程工程学报    2021, 21 (9): 1033-1041.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20250
    摘要311)      PDF (1035KB)(136)    收藏
    层流冷却的冷却强度决定着金属物料微观组织结构,从而影响产品的性能,而传热系数直接影响着冷却强度的大小。本工作提出了一种获得层流冷却传热系数的方法,通过工艺分析得到其分布形式为以喷头为中心由半波正弦和直线构成的分段函数,给出了通过结构参数、运行参数和实验数据获得函数特征参数的方法。以实验台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同时分析了特征参数变化对金属物料温度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振幅增加1 W/(m2?K),金属物料表面温度相对下降量在最后一个区域达到最大值,为?0.36 m2?K2/W,断面温差最大相对变化量为0.07 m2?K2/W;周期减小1 s,金属物料表面温度相对增加量在最后一个区域达到最大值,为13.24 K/s,断面温差呈现周期性变化,变化范围为?2.5~0 K/s。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多旋臂气液旋流分离器内气相流动特性分析
    左鹏 姚秀颖 卢春喜
    过程工程学报    2021, 21 (9): 1042-1053.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20277
    摘要293)      PDF (2696KB)(122)    收藏
    为考察费托合成过程中用于油气分离的新型多旋臂气液旋流分离器内气相流场分布特性,明晰离心分离效果,采用RSM湍流模型对分离器气相流场进行模拟研究,所得压降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表明该模型适用于模拟该分离器。根据结构特点和压力分布特性,将分离器划分为四个区:进料管区、旋臂区、环隙区和分离区。结果表明,气体流经旋臂时运动方向改变产生的阻力损失占总阻力损失的60%以上;经旋臂排出后气体分为三股,即沿封闭罩逆时针上行流和下行流,以及沿旋臂与进料管之间区域顺时针上行流;环隙区轴向高度1.472 m,周向位置45°, 135°, 225°, 315°附近形成轴向速度为零的横向旋涡,同时气体在环隙区内径向位置|r/R|=0.972处出现切、轴向速度的最大值,且运动角度均稳定维持在37.43°附近;分离区内上下行流界限清晰(位于|r/R|=0.854)且切向速度符合Rankine涡结构,拟合得到平均准自由涡旋涡指数n=0.697;旋臂附近区靠近外侧壁面处(|r/R|=0.893)和环隙区内|r/R|=0.972处的切向速度均对入口气速的变化较敏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喷动流化床最大喷动压降的多因素影响与关联
    付爽 王东祥 俞建峰 金海安
    过程工程学报    2021, 21 (8): 918-925.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20256
    摘要368)   HTML4)    PDF (2325KB)(114)    收藏
    基于截面200 mm×20 mm,高1600 mm,锥角60°的矩形喷动流化床,以二组分混合颗粒、单一组分球形颗粒及非球形颗粒为物料进行最大喷动压降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最大喷动压降随静止床高、颗粒密度、颗粒球形度及二组分混合颗粒体系中沉积组分分率增加而增大,随流化气速增大而减小;增大颗粒粒径或喷口宽度,呈现先减小后增大趋势,存在极小值;对于非球形颗粒及混合颗粒,其床层总压降随表观喷动气速变化的规律与单一组分球形颗粒相同,但相同条件下的前者压降波动幅度大于后者。以实验测量的854组数据为基础,结合量纲分析法建立了最大喷动压降预测关联式,与测量值及文献实验数据吻合较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磁性纤维直径对捕集Fe基细颗粒影响数值模拟
    贾中坚 刁永发 张俪安 楚明浩 沈恒根
    过程工程学报    2021, 21 (8): 926-934.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20241
    摘要263)   HTML3)    PDF (2967KB)(94)    收藏
    为了实现对钢铁行业微细颗粒的超低排放,提出磁性纤维提高对 Fe基细颗粒物的捕集。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离散相模型CFD-DPM对比研究了传统纤维、磁性纤维直径对Fe基细颗粒捕集效率以及过滤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风速为0.10 m/s时,对于直径为35~45 μm范围的纤维,直径的增大能够明显增加过滤阻力。对于粒径小于2.5 μm的颗粒,磁性纤维直径的增加对捕集效率提高的影响相对较小,当颗粒粒径大于2.5 μm时,增大纤维直径能够显著提高捕集效率。风速处于0.01~0.05 m/s范围时,增大纤维直径对提高磁性纤维捕集效率作用明显;当风速为0.08~0.10 m/s时,纤维直径变化对捕集效率的影响较小。磁性纤维质量因子随纤维直径增大而下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Kenics型静态混合器内分散相液滴破碎和聚结过程的CFD-PBM数值模拟
    王宗勇 王亮 孟辉波
    过程工程学报    2021, 21 (8): 935-943.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20202
    摘要363)   HTML4)    PDF (1222KB)(184)    收藏
    采用CFD-PBM耦合方法对Kenics型静态混合器内分散相油滴破碎及聚并行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雷诺数、混合元件数、元件长径比等参数对分散相液滴粒径的影响,揭示了分散相在Kenics静态混合器内流动过程中液滴粒径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随雷诺数增大,分散相液滴出口粒径不断减小,并出现临界趋势;静态混合器的前几个元件段粒径下降较快,雷诺数越高,油滴破碎达到稳定粒径所需的流动距离越短,而元件数仅在较低雷诺数下对粒径有明显影响;相同雷诺数下元件的长径比越小,其出口粒径越小,且达到稳定所需流动距离越短。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气固两相流内中空多孔催化剂性能的数值模拟
    吴秋莹, 孔令凯, 徐骥, 葛蔚, 袁绍军
    过程工程学报    2021, 21 (7): 774-785.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20229
    摘要403)   HTML14)    PDF (1654KB)(283)    收藏

    气固流态化过程中流体和颗粒分别聚集,形成稀密两相,严重限制其传质效率和反应速率的提高。针对此问题,本工作设计了一种中空多孔结构的催化剂颗粒,通过模拟方法研究该颗粒对稀密两相气相传质与反应的影响,及其在稀密相间转换的时间尺度。结果表明,一定的流动强度时,在颗粒稀密相转换的时间尺度内,中空多孔结构的颗粒能够有效地在稀相存储反应气体,并在密相释放,为密相提供额外的反应气体,增强体系的整体反应效率。当催化反应速率高于传质速率时,在所研究的流动条件下中空多孔颗粒体系的反应效率比实心球形颗粒体系高出26.92%~29.55%。可以预见在稀密相分布更广的大型气固流化床反应器中,中空多孔结构的催化剂颗粒能够更为有效地提高反应器的整体效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电热水器内部结构优化及储能特性研究
    吴丽, 何杰, 鲁进利, 韩亚芳, 洪泽
    过程工程学报    2021, 21 (7): 786-793.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20206
    摘要365)   HTML5)    PDF (1073KB)(134)    收藏

    将相变储能技术应用于电热水器,并通过添加石墨纳米颗粒改善相变材料的导热特性,对其储能过程进行调节,可以起到“移峰填谷”的作用。建立了四种不同结构的电热水器三维模型,模拟了电热水器内部速度场与温度场分布特性。考察了进出口水管结构、电加热管布置方式、保温层结构等因素对热水器内部流场及传热特性的影响,研究了不同储能层厚度对电热水器储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平加热管与垂直加热管相比,加热过程中加热效率提高了2.2%;进水管管径增大1.5倍,热水输出率提升了17.9%;加入相变材料可在相同保温时间内(36 h)使水温最大提高10.6%。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宽Re范围内气泡和液滴曳力系数的关联模型
    龚升高 高宁宁 曾乐林 李安伍 刘孝玉 唐清 李来丙
    过程工程学报    2021, 21 (6): 649-657.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20166
    摘要375)      PDF (483KB)(122)    收藏
    流粒(气泡或液滴)的曳力系数CD和上升/终端速度因有助于准确预测反应器内相含率分布、液相速度分布、流粒停留时间和传质速率而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用于估算流粒CD的关联式大多分段且只在低雷诺数Re区间内有效,并难以同时准确预测不同实验体系和操作条件下的实验结果。针对这些不足,基于实验测量和理论分析,本工作提出了一个能够在整个Re范围内合理描述实验观测到的流粒CD演变规律的新数学关联式,并利用单组实验数据和编写的求解多维无约束线性优化问题的计算机程序确定了模型参数,且将新流粒CD关联式与现有经验模型、实验结果或三维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新流粒CD关联式展现出优异的预测能力,能对不同实验体系(空气?水、空气?甘油?水、空气?甘油、甲苯?水、正丁醇?水、正辛醇?水等)、不同操作条件(气泡:0.1<Re<104,10?11<Mo<7;液滴:5<Re<2000,10?11<Mo<10?6)下测量的流粒CD数据进行合理预测。另外,结合新流粒CD关联式和单流粒运动方程对流粒上升速度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与不同体系中的实验测量数据之间呈现出较好的一致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单个圆形非均匀多孔颗粒绕流的数值模拟
    王春雨 李承功 叶茂
    过程工程学报    2021, 21 (6): 658-670.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20213
    摘要260)      PDF (1488KB)(127)    收藏
    多孔颗粒两相流在工业过程中普遍存在,但多孔颗粒的内部结构几乎都是不均匀的,这可能影响颗粒与流体间的相互作用。采用基于本征相平均速度的体积平均宏观控制方程描述多孔颗粒内部和外部的流体流动,采用改进的格子Boltzmann方法(LBM)求解广义的宏观控制方程,并对二维流体流过非均匀多孔颗粒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随机分布难以渗透区域调节多孔颗粒内部的非均匀结构,分析颗粒内部非均匀结构对颗粒受力及其内外部流场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内部结构均匀的多孔颗粒,颗粒的非均匀结构能够导致颗粒的升力和内部纵向传质的产生,升力和传质强度均随难以渗透区域含量wm增加而增加,随达西数(Da)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难以渗透区域的存在还导致颗粒后方尾涡在较低雷诺数(Re)下不再对称分布,且尾涡脱落的临界Re数降至约38,增强了流场的扰动强度。颗粒内部非均匀结构对颗粒受力和流场演化均有重要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对翼几何参数对半圆螺旋通道内流体流动特性的影响
    李雅侠 史晓航 张静 张丽 龚斌 吴剑华
    过程工程学报    2021, 21 (6): 671-679.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20224
    摘要246)      PDF (2252KB)(110)    收藏
    为了深入考察渐缩方式布置的三角对翼几何参数对半圆截面螺旋通道内流体流动特性与涡旋特性的影响,采用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研究。通道曲率δ在0.05~0.125之间,其中δ=0.067通道内三维速度场的模拟结果与激光多普勒测速仪测量结果吻合较好。结果表明,对翼诱导产生的纵向涡旋螺旋发展并强化离心涡旋,雷诺数Re越大,复合涡旋中心位置越靠近截面中心;当δ≥0.1时对翼后7.09~13.04倍翼高范围内会产生附加涡旋,且附加涡旋出现位置La/b值随着Re数和对翼长高比Γ值的增加而增大,随着δ和攻角?的增大而减小。复合纵向涡旋作用范围及其强度J值随着δ值和Γ值的增大而增大,J值最高可为单一螺旋通道的6.48倍,最大作用范围可达近20倍翼高。Γ值和无量纲厚度Δ对流动阻力f影响显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基于立磨选粉机颗粒分级过程的数学建模研究
    耿鹏浩 陈延信 姚艳飞 赵博 韩丁
    过程工程学报    2021, 21 (6): 680-686.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20161
    摘要367)      PDF (791KB)(71)    收藏
    通过立磨粉磨中试试验平台开展试验,对比分析不同系统风量和选粉机转速条件下选粉机分级性能的变化规律。利用正态分布的累积分布函数,将选粉机操作参数与不同粒径颗粒的捕集概率关联。采用系统风量和选粉机转速工况变化的试验数据拟合出模型中的均值和方差,建立可定量分析系统风量、选粉机转速与颗粒部分分级效率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经验证回归的拟合标准差RMSE=0.0046,预测值与真实值偏差较小,可决系数R-square=0.9863,接近1,模型可信度较高。在已知系统风量和选粉机转速的工况下,选粉机部分分级效率的模型预测曲线与试验曲线基本重合,模型预测效果较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水冷壁式气化炉内侧渣钉对气化炉传热的影响
    夏英 阚浩勇 范辉 李平
    过程工程学报    2021, 21 (6): 687-694.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20220
    摘要302)      PDF (857KB)(162)    收藏
    煤气化炉的水冷壁对于维持气化炉在高温高压下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作用。利用ANSYS软件对水冷壁内侧壁面的温度分布进行模拟,模拟分析了渣层内有渣钉、无渣钉和用等面积肋片代替渣钉三种状况对传热过程的影响,考察了渣钉排布方式对水冷壁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布置渣钉可有效提高传热效率,及时带走气化炉内多余的热量;采用夹角小、三角形排布的渣钉排布方式传热效率更好,温度分布更均匀。该模拟计算对于水冷壁气化炉的传热结构设计及长周期安全运行具有实际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不同折板絮凝器对薄荷水提液的絮凝效果研究与比较
    冯颖 张庆瑾 张建伟 张天阳
    过程工程学报    2021, 21 (6): 695-703.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20186
    摘要236)      PDF (1047KB)(67)    收藏
    为了优化折板絮凝器结构及提升折板絮凝器对中药液的絮凝效果,利用FLUENT软件对同波/对波折板絮凝器的内部流场进行了模拟,分析了两种折板絮凝器内的涡旋分布及涡量。以薄荷水提液为研究对象,壳聚糖为絮凝剂,采用不同折板絮凝器对薄荷水提液进行絮凝处理,以薄荷水提液澄清层高度、絮体沉降速度、总黄酮保留率、絮凝率、药液吸光度及絮体形态为指标,考察了两种折板絮凝器在不同进液流速下对薄荷水提液的絮凝效果。结果表明,同波折板絮凝器流场内以单侧涡旋为主,对波折板絮凝器内在折板两侧均产生涡旋,相同进液流速下,同波折板絮凝器产生的涡量小于对波折板絮凝器。随进液流速增加,同波/对波折板絮凝器对薄荷水提液的絮凝效果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同波折板絮凝器最佳进液流速为0.068 m/s,药液总黄酮保留率为91.2%,絮凝率为85.3%;对波折板絮凝器最佳进液流速为0.051 m/s,药液总黄酮保留率为91.8%,絮凝率为85.4%。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叉排波瓣喷嘴的分级喷射及气动特性
    王力军 门阔 徐义俊
    过程工程学报    2021, 21 (5): 506-515.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20057
    摘要311)      PDF (3076KB)(119)    收藏
    搭建了由13个波瓣喷嘴采用5?5叉排方式布置的航空发动机分级燃烧室水模型实验台,通过改变各喷嘴的分级喷射方式实现不同的工作载荷。对30%及巡航两种载荷下的模型燃烧室,分别采用2级和3级两种燃烧组织方式下的空气动力学流场特性进行了水模拟示踪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对两种分级燃烧方式,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改变两种载荷下的油气比时,各级波瓣喷嘴所诱发的复杂涡系结构和涡量的大小、形态、相互作用和演变规律等气动特性。结果表明,两种分级喷射方式的涡系结构均可分为初始段、过渡段和发展段;各涡系之间历经了从独立到合并重组、再变成新涡系等演变和相互作用过程;增加油气比对两种分级喷射的过渡段影响均较大。空气模型、水模型流场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验证了研究结果的可行性和可信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新型结构微孔膜滤板清灰性能的数值模拟
    刘哲 陈路敏 钱付平 叶蒙蒙 魏民 韩云龙 鲁进利
    过程工程学报    2021, 21 (5): 516-529.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20126
    摘要284)      PDF (1374KB)(133)    收藏
    为探究不同影响因素对旋转脉冲清灰微孔膜除尘器所使用的新型结构微孔膜滤板清灰性能的影响,采用CFD方法对其脉冲清灰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与文献实验数据比较,验证了数值计算模型的准确性,考察了喷吹压力、喷吹高度、喷吹管末端与入口端直径比、喷孔直径及滤板长度对新型结构微孔膜滤板壁面平均峰值压力的影响,并对滤板侧壁压力分布随喷吹时间变化的规律进行了研究。设计了五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以滤板平均峰值压力为设计指标,分析获得最佳的清灰系统参数。结果表明,增大喷吹压力、喷孔直径及减小喷吹管末端与入口端直径比均可以提高滤板壁面平均峰值压力,有利于提高新型结构微孔膜滤板的清灰性能;喷吹高度对滤板壁面平均峰值压力的影响较小,但提高喷吹高度可有效减小滤板顶部的负压,顶部负压减小有利于提高微孔膜滤板的使用寿命;滤板侧壁压力会随喷吹时间变化而不断变化,使不同时刻下滤板侧壁的压力分布不同;滤板长度逐渐增加会对新型结构微孔膜滤板中下部的清灰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基于偏态和峰度的丁胞传热管性能分析
    廖文玲
    过程工程学报    2021, 21 (5): 530-540.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20101
    摘要283)      PDF (3488KB)(139)    收藏
    建立含不同参数的正六边形截面丁胞传热管有限元分析模型,仿真研究雷诺数为5000~40000时丁胞组合类型、深度和直径对传热管中流体流动及传热性能的影响。此外,采用离散方法计算并分析丁胞参数对传热管表面偏态和峰度的影响。最终基于丁胞参数对偏态和峰度的影响规律对丁胞传热管的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凹坑或凸起丁胞通过增强流体的回流效果及削弱流体边界层厚度,能够有效增强传热管内流体的流动及传热性能,且凹坑丁胞的影响优于凸起丁胞。此外,不同丁胞组合类型的影响表现为偏态越小、传热管的流动及传热综合性能越好。然而,对于凹坑丁胞传热管,其表面偏态越大、峰度越小,传热管的流动及传热综合性能越好,增加凹坑丁胞深度和直径可增大偏态、减小峰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不同排列结构的纤维层对捕集PM2.5性能影响的数值模拟
    楚明浩 刁永发 张俪安 庄加玮
    过程工程学报    2021, 21 (5): 541-549.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20152
    摘要270)      PDF (2411KB)(125)    收藏
    基于离散颗粒模型(Discrete Phase Model, DPM)研究了三种纤维排列结构捕集颗粒物规律。模拟了不同排列结构的纤维层在拦截和惯性碰撞两种捕集机制下捕集颗粒物的性能,考察了颗粒物粒径、入口风速和纤维层填充率对平行排列、单层垂直排列和双层垂直排列纤维层捕集颗粒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颗粒物粒径为0.5~2.5 μm,风速为0.6 m/s时,垂直纤维层捕集颗粒物对粒径为1.5 μm及以上颗粒物的捕集性能增强,捕集性能在粒径为2.0 μm时达到最大;入口风速为0.2~0.8 m/s,颗粒物粒径为2.5 μm时,单层垂直纤维层结构颗粒物捕集效率随风速增加而增加,并高于平行排列结构和双层垂直排列结构,且其捕集性能随风速增加而降低;纤维层的填充率为6.0%~22.4%,颗粒物粒径为2.5 μm时,纤维层对颗粒物的捕集效率随填充率增加而增加,捕集颗粒物性能随填充率增加而降低,单层垂直纤维层结构捕集效率始终高于另外两种结构;单层垂直纤维层结构对颗粒物的捕集速率最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高雷诺数下变截面分流歧管面积比对流体分配性能的影响
    杨宏刚 王楠 王怡 姚蕾 采晓帆
    过程工程学报    2021, 21 (5): 550-557.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20393
    摘要303)      PDF (736KB)(123)    收藏
    在高雷诺数(Re=5×105~30×105)下,对不同主管形状和面积比的分流歧管流体分配性能进行数值模拟。通过计算各支管出流流量比(Q/Qave)与流量分配均匀性指数(U),分析Re和主管形状以及面积比(AR)对分流歧管流量分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低Re下的分流歧管流量分配性能高度依赖于Re的规律不同,高Re(5×105~30×105)下分流歧管的流量分配性能几乎不受Re的影响;在相同Re与AR下,主管形状为三角形渐缩的分流歧管的流量分配性能优于其他两种主管形状;随AR增加U总体呈下降的趋势,当AR?1.0时,随AR增大,三种主管形状的分流歧管流量分配均匀性均显著下降,当AR=0.8~1.0时,分流歧管的流量分配均匀性指数变化不明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水平圆管内油水两相旋流分隔性能分析与评价
    邢雷 蒋明虎 赵立新 谯意 韩国鑫
    过程工程学报    2021, 21 (5): 558-566.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21002
    摘要242)      PDF (3454KB)(106)    收藏
    油水分离后的测量技术广泛应用于石油开发、污水处理及化学工程等领域。如何实现快速高效的油水分隔,是精密测量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油水分隔器的结构形式较为多样,有必要开展不同分隔器的性能对比和评价研究。采用粒子成像测速技术、分隔性能实验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对三种不同结构水力旋流器的分隔性能进行对比分析,形成了一种用于水平圆管内评价油水两相分隔性能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螺旋流道和导流叶片式旋流器可使流场的轴心区域形成回流,两种结构存在不同尺寸的零轴向速度包络面。入口雷诺数为6.68×104时,导流叶片结构后端流场的切向速度最大,但随着轴向距离增加,切向速度衰减程度增大,在500 mm轴向长度内切向速度最大值衰减94.05%。螺旋流道结构形成的油核在圆管轴心处体积分数最大,聚集程度更好。为了对不同结构旋流器的分隔性能进行定量评价,以圆管内轴心油核径向聚集程度及轴向的延伸长度为评价指标,形成了圆管内油水分隔效率计算方法。通过对三种结构在不同雷诺数下的分隔效率进行对比,得出螺旋流道结构呈现出了最佳的分隔性能。入口雷诺数在4.14×104~10.7×104范围内增大时,螺旋流道式旋流器的油水分隔效率由16.6%提升至82.1%,高于其他两种结构。分隔效率评价结果与分隔性能实验结果呈现出了相同的规律性,验证了分隔效率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及准确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氧化沟内曝气器布置方式对曝气性能的影响规律
    许晓飞 魏文泽 董鑫 刘凤霞 魏炜 刘志军
    过程工程学报    2021, 21 (4): 394-400.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20123
    摘要303)      PDF (1115KB)(129)    收藏
    研究中试微孔曝气氧化沟内清水和活性污泥混合液中溶解氧的传递特性,考察了曝气器布置方式(交叉式、并排式和集中式)对清水和污泥混合液中氧传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清水和活性污泥混合液中,交叉式曝气器布置方式下的氧传质效率最高,且交叉式>并排式>集中式。在活性污泥混合液中,DO浓度在1.3~1.7 mg/L之间时,三种曝气方式下脱氮消耗的氧气量基本相同,曝气器布置方式对COD的耗氧量变化的影响较大;活性污泥混合液中的氧传质效率OTE相对较低,活性污泥混合液中的OTE相比于清水中的SOTE受曝气器布置方式的影响偏小。活性污泥混合液和清水中传质速率比值Z在集中曝气方式下最大,在交叉曝气方式下最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多组扭曲片排布方式对乙烯裂解炉管内产物收率的影响
    何星晨 王娟 张佳 万加亿 王江云 毛羽
    过程工程学报    2021, 21 (4): 401-409.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20082
    摘要262)      PDF (1359KB)(93)    收藏
    针对乙烯裂解炉炉管内置入不同组数扭曲片对裂解产物收率的影响进行数值模拟,选用石脑油为裂解原料,得到不同管型的温度分布、乙烯等产物质量分数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扭曲片可有效降低管壁与核心流体间的温度梯度,且出口段置入3组扭曲片的炉管换热效果最佳;炉管中乙烯与丁二烯的产率沿轴向距离线性增加,丙烯产率在反应后期的出口段下降;入口段置入2组、出口段置入3组扭曲片的L2R3型炉管具有较高的三烯收率,是光管的1.29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废钢对转炉熔池流体流动影响研究
    周小宾 彭世恒 刘勇 王多刚
    过程工程学报    2021, 21 (4): 410-419.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20131
    摘要290)      PDF (1134KB)(132)    收藏
    通过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研究某钢厂250吨转炉中废钢集中分布时熔池特征,以及废钢对转炉熔池流体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底吹流量为40 L/min时,加入10, 20, 40, 60 t废钢的熔池混匀时间相比无废钢时分别上升21.16%, 63.70%, 87.02%和217.03%。底吹气量较小时(<40 L/min),熔池混匀时间随底吹流量增大而减小,过高的底吹流量对熔池搅拌的贡献降低,反而可能造成熔池混匀时间增加,表明过量的底吹流量将会对熔池混匀产生不利的影响。随着废钢量增加,底吹形成的气液两相区开始向炉壁处偏移。当底吹气量50 L/min时,气液两相区最大速度由0.24 m/s增至0.40 m/s。随着废钢量增加,熔池低速区体积比逐步减小,当加入40 t废钢时,低速区体积比减小89.46%。熔池中随底吹气量增大,熔池获得动能增加,但气体能量利用率降低。熔池中废钢量为60 t,底吹气量增至25, 40和50 L/min时,底吹气体能量利用率比15 L/min时分别下降2.98%, 6.27%和8.68%。当熔池中加入废钢时,随废钢量增加,气体能量利用率上升。底吹气量25 L/min,熔池中废钢加入量为10和60 t,气体能量利用率分别增加2.48%和41.41%。废钢量较大时,底吹气体利用率出现较大幅度上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气-固微型流化床压降特性及最小流化速度的实验研究
    史亚琪 李彦君 杜玉朋 任万忠
    过程工程学报    2021, 21 (4): 420-430.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20332
    摘要389)      PDF (634KB)(216)    收藏
    在内径3~20 mm的4个气?固微型流化床中,分别考察了A类和B类两种类型颗粒的流化特性,同时研究了床几何结构、操作条件、物相性质等各因素对其最小流化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固微型流化床中的床层压降特性与颗粒类型密切相关,不同的流动状态下两种类型颗粒的流动特性存在显著地差异。在固定床阶段,与B类颗粒相比,A类颗粒与壁面间的相互作用更强,导致实验压降值偏离计算值更大;在流化床阶段,较大颗粒粒径和密度的B类颗粒在床层内表现出了更高的气泡聚并和破裂程度,加剧了颗粒间的碰撞,增加了能量损失,从而形成了较高的实验压降。气?固微型流化床的最小流化速度除了与操作条件和物相性质有关外,床内径与静态床层高度对其也会产生显著影响。随着床径减小及静态床高增加,最小流化速度逐渐增加。综合考察各影响的因素,提出了适用于实验考察范围内预测微型流化床最小流化速度的经验关联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极板凹凸结构形状对电解槽内部流动特性的影响
    李军 王娟 张佳 邹槊 何星晨 万加亿
    过程工程学报    2021, 21 (3): 251-258.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20077
    摘要472)      PDF (2690KB)(258)    收藏
    目前压滤式水电解槽极板普遍采用球形凹凸组合结构,目的是能够增强流动的扰动程度,使电解液分布更加均匀。为了进一步改善流场分布,将五种不同形式的凹凸组合结构与电解单元极板结构相结合,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并比较了不同凹凸组合结构通道内部的流动特性和流场分布特点。结果表明,五种结构通道内的速度分量uz均存在负速度分布区域,且该区域内的湍动能值较大;局部涡旋均表现为凹陷结构边缘处向凹陷内部发展的涡旋运动,涡旋流动细节与凹凸结构形式密切相关;平均涡通量及涡量值的分布表明凹凸结构主要影响局部区域的涡旋强度,对整体流动影响较小;流场分布均匀性与凹凸结构迎风面的形状尺寸等因素有关,其中Case D泪滴形结构的流场分布均匀性最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LJ势氩系统分子动力学模拟中截断半径的选择
    孙晨阳 侯超峰 葛蔚
    过程工程学报    2021, 21 (3): 259-264.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20107
    摘要972)      PDF (512KB)(328)    收藏
    近年来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LJ(Lennard-Jones)势氩系统时,越来越多的计算建议采用4.5?甚至更大的截断半径(?为氩原子直径)。本工作研究了不同截断半径对等温等压NPT系综氩系统熔沸点相图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截断半径下在氩系统的熔点及液相区域不同热力学状态点的径向分布函数和速度自相关函数。结果表明,以熔点为基准,在距离其相同液态温区分率的热力学温度点能获得相同的热力学性质,2.5σ的截断半径在模拟的准确性和计算性能上均能满足模拟的要求,本工作为液氩模拟中截断半径的选择指明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催化剂孔道结构设计及孔内反应-扩散耦合模拟
    魏格林 李成祥 葛蔚 李金兵
    过程工程学报    2021, 21 (3): 265-276.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20111
    摘要537)      PDF (9419KB)(288)    收藏
    采用硬球-拟颗粒(HS-PPM)耦合方法并结合简化的集总反应模型,模拟了碳四(C4)烯烃催化裂解过程中反应物和产物在孔道内的反应?扩散耦合过程,提出了一种多级孔道结构可控设计方法,实现了对孔隙率、孔径和孔体积占比等参数的独立量化调控,建立了包含三种不同孔径分布的催化剂孔道模型并定义了量化参数对反应?扩散耦合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各组分在复杂孔道内的扩散过程显著受限,反应?扩散耦合性能较差,导致催化剂总体性能降低,达不到本征动力学允许的高反应速率。提出的可控设计孔道模型结合HS-PPM耦合模拟方法有助于催化剂材料的孔尺度结构的设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气液混合式撞击流反应器流场特性数值模拟
    郭栋 梁海峰
    过程工程学报    2021, 21 (3): 277-285.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20114
    摘要357)      PDF (1106KB)(232)    收藏
    撞击流反应器具有高效传质和相间强相互作用等优点,在工业上被广泛应用。基于传统撞击流反应器构建了新型二路加速管同轴对置撞击流反应器,进行了以空气为连续相、液态水为离散相的流场混合特性模拟,分析了不同气相流速下气液高速混合流动过程,研究内部流场速度、压力分布及颗粒直径与停滞时间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流场分布关于撞击面对称,且驻点处压力、速度波动最剧烈。随初始气相速度增加,流场速度呈先平缓上升再缓慢下降,后急剧下降的趋势;流场压力呈先平缓下降再缓慢上升再急速上升,以M型双波峰逐渐趋于重合的趋势,且驻点处压力值非线性增加。当气相初始速度uout =30 m/s, uin =15 m/s时,撞击区域的速度梯度与压力梯度最大,湍动能最强;液滴在反应器中的平均直径最小、滞留时间较长,且明显优于传统反应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运动颗粒对传质过程影响的格子Boltzmann模拟
    贺睿 乔崇智 王利民 赵双良
    过程工程学报    2021, 21 (2): 125-133.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20323
    摘要713)      PDF (3757KB)(221)    收藏
    颗粒的主动运动对传质过程有重要影响。以表面恒浓度的二维球形颗粒为研究对象,采用耦合传质的格子Boltzmann方法(LBM)模拟了颗粒在自旋和振动两种情况下的相间传质过程。选择浸入运动边界法和非平衡态外推法处理运动颗粒边界,研究了颗粒自旋速度、颗粒振幅及振动频率对传质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中等雷诺数的自旋颗粒绕流中,随着颗粒自旋转速增大,颗粒的传质舍尔伍德数反而降低,表明在强制对流的情况下,颗粒自旋减弱颗粒的传质效果。当颗粒振动时,颗粒振幅越大,传质舍尔伍德数增大;当颗粒振动频率造成锁定现象时,颗粒流体相间传质效果显著增强。本工作的数值结果不仅表明格子Boltzmann方法可以有效模拟强制对流传质的过程,也为强化传质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真空变压吸附制氧径向流吸附器的流动特性模拟
    史怡坤 李瑞江 朱学栋 方海灿 朱子彬
    过程工程学报    2021, 21 (1): 18-26.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20029
    摘要545)      PDF (1640KB)(201)    收藏
    真空变压吸附制氧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深入了解真空变压吸附制氧过程中吸附器内的流动特性是吸附器设计与完善的基础。基于Fluent中的多孔介质模型,通过用户自定义函数功能,建立了真空变压吸附制氧用径向流吸附器的二维轴对称模型,研究了真空变压吸附首次和第二次循环中径向流吸附器的流动特性,对比分析了吸附剂颗粒直径、流道截面积比和流道多孔板开孔率对吸附器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心流道和外流道空间体积均会影响吸附器的流场分布和制氧效率,在设计径向流吸附器时需要兼顾内外流道空间体积的影响;减小吸附剂颗粒直径能改善吸附器气体分布状况,提高氧气分离浓度和回收率;增大中心流道与外流道截面积比有利于提升床层气体均布效果;中心流道和外流道多孔板开孔率减小均有利于降低床层径向速度不均匀性,中心流道多孔板开孔率的影响比外流道更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