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过程工程学报, 今天是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主编致辞
所获荣誉
编委会
第一届编委会
第二届编委会
第三届编委会
第四届编委会
第五届编委会
期刊订阅
投稿指南
出版道德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1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5-05-05
上一期
下一期
流动与传递
鼓泡塔气液两相流不同曳力模型的数值模拟
李孟 李向阳 王宏智 谢勇冰 曹宏斌
. 2015, 15(2): 181-189.
摘要
(
)
PDF
(4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欧拉-欧拉双流体模型对圆柱形鼓泡塔内气液两相流动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 通过UDF自定义程序对气相出口边界进行了速度修正,解决了模拟中自由区域内有漩涡的问题;分别使用单一气泡尺寸模型和群体平衡模型(PBM)计算气泡尺寸,并比较其对气含率分布的预测结果,分别采用Schiller-Naumann, Grace和Tomiyama曳力系数模型进行模拟. 结果表明,在全塔径均匀进气的简化条件下,单一气泡尺寸模型不适用,在合适的Hamaker数下,PBM模型中原用于颗粒计算的Abrahamson模型可计算气泡聚并速率;Tomiyama曳力模型耦合PBM模型可更好地描述塔内流动情况,并与文献值吻合良好. Schiller-Naumann模型所得平均气含率与实验值相差约40%,而Grace模型所得湍动耗散比Tomiyama的结果高14.5%,气含率分布与文献值相差16.3%.
转鼓式生物反应器中液相体系的流动性能
谭通 王智慧 温树梅 张庆华 吴霞 丛威
. 2015, 15(2): 190-197.
摘要
(
)
PDF
(81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粒子示踪测速法在18 L转鼓式生物反应器中考察了转速和挡板数、挡板类型和粘度对转鼓流场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低粘的自来水介质中,转速为4~12 r/min时,Y向平均分速度由0.029 m/s增加到0.053和0.064 m/s时,挡板重力提升能力不断增强,提高转鼓转速可促进全局混合. 直挡板数由4增加到8时,挡板提升能力增强32.5%,且能获得更均匀的流场分布;与自来水体系相比,高粘度8 g/L黄原胶溶液体系中流场分布更均匀,剪切更温和.
气液两相逆流-错流撞击洗涤器内两相流动与传质特性
李光晓 王钊 范怡平 卢春喜
. 2015, 15(2): 198-204.
摘要
(
)
PDF
(4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一种能实现气液两相逆流-错流撞击的洗涤喷嘴,采用溶氧法、摄像法和电导探针法等考察了操作参数对洗涤器内两相流型、传质性能、局部气含率的影响,并分析了洗涤器内流型、气含率与传质特性的关系. 结果表明,由于气液两相沿洗涤器径向分布不均,文献中通过直观观察描述流型的方法明显欠准确. 在直观观察的基础上,依据局部气含率分布将两相流型分为液柱型、环流型和泡沫型三类,其中泡沫型分为环状泡沫型和碗状泡沫型两种. 为了定量分析不同流型的传质效果,定义了有效传质区(气液接触、传质过程中形成的两相流中气含率75%≤eg≤85%的区域),得出了有效传质体积的计算表达式. 气液逆流撞击的洗涤器内有效传质体积越大,传质效果越好.
薄板坯连铸结晶器内钢液流动与传热及凝固耦合的数值模拟
岳强 翟张霞 裴晓航 张炯 王建军
. 2015, 15(2): 205-211.
摘要
(
)
PDF
(9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断面为135 mm×1200 mm的薄板坯连铸结晶器,建立了4孔浸入式水口下薄板坯连铸结晶器内钢液流动、传热和凝固耦合的三维数学模型,引入F数评价薄板坯连铸结晶器内液面波动情况,分析结晶器内钢液流动、温度分布及凝固坯壳厚度的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用F数评价薄板坯连铸结晶器内液面波动可行,拉速由1.44 m/min增加到1.80 m/min时,钢液液面波动的F数由1.05增加到2.55,凝固壳厚度(dshell)与凝固时间(t)满足关系式dshell=18.92t1/2?1.05,模拟结果与文献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内设中心管的两股催化剂混合预提升管内颗粒速度的分布
申奇 范怡平 卢春喜 闫鹏
. 2015, 15(2): 212-217.
摘要
(
)
PDF
(2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PV-6D光纤速度仪考察了内设/不设中心管两种催化裂化提升管预提升段内FCC催化剂颗粒速度沿轴、径向的分布,引入径向不均匀指数RNI对颗粒速度的径向不均匀性进行定量分析,并与传统结构内的RNI进行了对比. 结果表明,设中心管的提升段内颗粒速度沿轴向分布更均匀,两种结构内颗粒速度沿径向分布均匀程度扩径区(中心管区)设中心管结构<无中心管结构,底部区及提升管入口区设中心管结构>无中心管结构;相比传统结构,无中心管提升段内RNI减小40%,设中心管减小60%. 给出了设中心管提升段内截面平均颗粒速度轴向分布的经验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可供工程设计参考.
三股对撞式撞击流反应器的流动特性
张珺 刘有智 焦纬洲 祁贵生
. 2015, 15(2): 218-223.
摘要
(
)
PDF
(4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高速数码相机对喷嘴直径1 mm的开放式三股对撞式撞击流反应器内的流场特性进行研究,考察了入口雷诺数Reinj、对置两管喷嘴间距d1、垂直管喷嘴到对置两管的垂直距离d2对流场特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物料流量比为2时,Reinj对流体结构的影响较显著. 随Reinj增加,流体结构由链状向类似伞状变化,最终破碎成液滴,无规则向四周分散,雾化程度显著增加,撞击面边缘剧烈扰动,提供了较好的混合效果. 较小的d1使撞击区域接近对置两管喷嘴处,可能导致喷嘴堵塞而影响混合效果. 增大d2及Reinj=1699时,重力影响使流体结构由链状轻微向面积较小的伞状结构变化. 采用碘化物-碘酸盐平行竞争反应体系,物料流量比为8时,与传统撞击流反应器相比,三股对撞式撞击流反应器的离集指数约为其1/2,显示出优越的微观混合性能.
反应与分离
硫酸介质中D2EHPA萃取In3+与Fe3+的动力学
荣浩 李兴彬 魏昶 朱如龙 李旻廷 邓志敢
. 2015, 15(2): 224-229.
摘要
(
)
PDF
(2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恒界面池法研究了从硫酸介质中萃取In3+和Fe3+的动力学,考察了搅拌速度、界面面积、温度、萃取剂浓度、氢离子活度及硫酸根浓度对In3+, Fe3+萃取速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温度25℃、搅拌转速70~240 r/min条件下,In3+以三价离子形式被萃取,萃取活化能为17.54 kJ/mol,萃取过程为扩散控制;Fe3+以FeSO4+形式被萃取,萃取活化能为52.87 kJ/mol,萃取过程为界面化学反应控制. 增加D2EHPA浓度可增大正向反应动力,提高萃取速率. 萃取过程为阳离子交换,氢离子活度增加会导致萃取速率降低,硫酸根与金属离子的络合效应会降低萃取速率. 通过动力学研究得到In3+萃取的正向速率方程为-dCIn3+/dt=10-0.378[In3+](aq)[H+](aq)-0.376[H2A2](org)0.158,Fe3+萃取的正向速率方程为-dCFe3+/dt=10-2.413[Fe3+](aq)[H+](aq)-1.526[H2A2](org)0.600.
铁矿烧结过程SO2的排放特性及过程脱硫的可行性研究
龙红明 张向阳 李家新 王平 孟庆民 高志芳 春铁军 吴雪健
. 2015, 15(2): 230-235.
摘要
(
)
PDF
(2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烧结杯实验,探究铁矿烧结过程中SO2的生成及排放特性,并基于SO2排放特性提出了在过湿层内添加尿素颗粒与烧结过程同步脱硫的新方法. 结果表明,铁矿烧结过程前期生成的SO2被料层内水分吸收并积聚在过湿层内,烟气中的SO2浓度稳定在较低水平;当过湿层被高温烟气干燥完成并开始消失时,被水分吸收的SO2会大量、迅速地释放,与尿素脱硫剂快速反应生成硫酸铵超细颗粒,并通过除尘捕获,既不进入烧结矿,也不随烟气排向大气. 工业试验表明,该方法可将SO2排放浓度从基准期时694.2 mg/m3降低至108.0 mg/m3,脱硫率为84.4%. 另外,该工艺与现有脱硫工艺相比,具有投资成本低、脱硫过程简单等优点.
壳聚糖对中药甘草水提液的絮凝效果及沉降模型
张建伟 丁晓光 冯颖 全浩宇
. 2015, 15(2): 236-241.
摘要
(
)
PDF
(3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天然高分子絮凝剂壳聚糖对甘草水提液进行絮凝除杂,考察pH值及絮凝剂投加量对药液絮凝率、z电位及沉降速度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pH=6条件下,随絮凝剂投加量增加,z电位的绝对值先减小后增大,絮凝率先升高后降低,在有效絮凝范围内,沉降速度随投加量增加而加快,最佳絮凝剂投加量为0.347 g/L,此时药液的澄清度最高,絮凝率可达93.58%,z电位为-2.94 mV,最大沉降速度为18 mm/min. 在絮凝剂投加量为0.347 g/L时,随pH值增高,z电位的绝对值先减小后增大,絮凝率先升高后降低,沉降速度加快,最佳pH值为5,此时药液的澄清度最高,絮凝率可达94.53%,z电位为-2.04 mV,最大沉降速度为15 mm/min. 实验体系的z电位越接近等电点越有利于中药水提液的絮凝. 对实验数据回归建立了沉降速度模型,并利用颗粒沉降理论分析了其合理性.
针铁矿法分离铬铁矿硫酸浸出液中Cr3+与Fe3+
刘佳宁 姜茂发 李昱彤 刘美珅
. 2015, 15(2): 242-246.
摘要
(
)
PDF
(4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针铁矿法分离铬铁矿硫酸浸出溶液中的Cr3+与Fe3+. 结果表明,以Fe2(SO4)3溶液中加入适量KOH后生成的Fe(OH)3为前驱体,在120℃的水热条件下保温8 h后可制备出晶体发育良好的针铁矿晶种. 将铬铁矿硫酸浸出液的Fe3+浓度稀释至1 g/L以下并加入针铁矿晶种,在pH=2.5、温度90℃条件下保温4 h后,Fe3+以针铁矿晶体沉淀析出,能实现铁与铬的分离,除铁率为97%,铬损失率为33%.
硫酸镍钴锰溶液除铝
谭群英 唐红辉 孔水连 陈若葵 刘勇奇 李长东
. 2015, 15(2): 247-251.
摘要
(
)
PDF
(2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热力学理论计算预测Me-OH-, Me-OH--NH3体系溶液中金属离子浓度与pH值的关系,分析了不同配合-沉淀体系中铝与钴、镍、锰的分离性能,采用水解-沉淀法除铝. 结果表明,在Me-OH--NH3和Me-OH--NH3-CO32-体系中,铝与镍、钴、锰分离效果较好,在Me-OH--NH3-CO32-体系中生成的Al(OH)3过滤性能较好. 在Me-OH-- NH3-CO32-体系中,pH=4.5时,镍、钴、锰回收率分别为98.57%, 99.63%和99.91%,铝去除率为99.94%.
过程与工艺
硼铁精矿含碳球团还原过程数学模型
沈颖峰 薛庆国 王广 佘雪峰 王静松
. 2015, 15(2): 252-258.
摘要
(
)
PDF
(5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等温热重实验分析CO/CO2/N2气氛中硼铁精矿还原和无烟煤气化的动力学特性,求得Fe3O4→FeO和FeO→Fe两个还原阶段及碳素溶损反应的活化能分别为74.72, 65.74与194.72 kJ/mol. 建立了硼铁精矿含碳球团还原过程数学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 考察了球团尺寸、孔隙率、反应活化能对金属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球团尺寸从f16 mm×8 mm增加至f32 mm×16 mm,前期还原速率降低,但最终金属化率从85%上升至99.4%;球团孔隙率对还原过程影响较小;碳素溶损反应活化能上升抑制还原进行,但对最终金属化率没有影响,而当界面还原活化能从初始值的0.95倍上升至1.05倍时,不仅反应速率下降,最终金属化率也从99.59%降低至94.81%. 从活化能对还原过程影响推断,反应前期还原过程受碳气化和铁氧化物还原联合控制,后期为铁氧化物还原反应控制.
基于两种烧嘴的铜精炼阳极炉内燃烧过程数值模拟
刘威 龙鹏 柴满林 陈卓 余小华
. 2015, 15(2): 259-265.
摘要
(
)
PDF
(9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CFD软件Fluent 6.3对装配两种型式烧嘴的铜精炼阳极炉内的燃烧过程进行数值计算,分析了炉内气相燃烧过程的特点. 结果表明,装配I型烧嘴时,保温期炉内火焰峰值温度为2301 K,火焰长度为2.3R (R为炉体半径),氧化期炉内火焰峰值温度为2506 K,火焰长度为2.0R;装配II型烧嘴时,保温期炉内火焰峰值温度为2610 K,火焰长度为1.85R,氧化期炉内火焰峰值温度高达2800 K,火焰长度为1.82R. 装配I型烧嘴的阳极炉内温度较均匀,能更好满足阳极炉精炼的工艺需求. 烧嘴结构和天然气速度、环氧速度与侧氧速度对阳极炉内气相燃烧过程有明显影响.
页岩灰对油页岩热解特性的影响
史婉君 王泽 段岳 李松庚 宋文立
. 2015, 15(2): 266-271.
摘要
(
)
PDF
(3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吉林桦甸-公郎头四层油页岩为原料,以掺混SiO2的油页岩为对比样品,利用热重-红外联用仪考察了页岩灰对油页岩热解特性的影响,通过分析热解固相产物组成变化对热解失重及产物析出规律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页岩灰对油页岩中的有机质和矿物质失重过程均有促进作用,当页岩灰或SiO2含量为83%时,在300~600, 600~750, 750~900℃三个加热温度区间内,掺混页岩灰样品比掺混SiO2样品的失重率分别提高1.92%, 3.39%和18.99%. 低温段有机质热解过程中CO2先于脂肪烃热解析出,且750℃后CO2析出峰仅出现在掺混页岩灰的样品中,应为油页岩中难分解的碳酸盐在页岩灰作用下加速分解及页岩灰中CaSO4与残炭反应共同作用所致.
干熄焦除尘灰与低灰煤混合燃烧特性及动力学
刘国庆 刘清才 姚璐 任山 孙健 敖万忠 龙明华 张东升 肖扬武
. 2015, 15(2): 272-277.
摘要
(
)
PDF
(4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综合热重分析仪对不同比例干熄焦除尘灰与高炉喷吹低灰煤混合燃烧过程的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在流速为60 mL/min的空气中,以不同升温速率从室温升至1173 K进行非等温燃烧实验. 结果表明,干熄焦除尘灰配入比及升温速率对低灰煤燃烧过程有重要影响,随干熄焦除尘灰配比增加,混料的着火点和燃尽温度逐渐降低,最大失重率和可燃指数逐渐增大,混料的燃烧性能逐渐变好. 利用非等温实验模型FWO对混料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燃烧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干熄焦除尘灰配入比从0增加到10%,混料燃烧的活化能从92.82 kJ/mol降低到47.37 kJ/mol,配入量为8%时可显著降低混料燃烧的活化能.
煤焦化过程中矿相转变规律
邱淑兴 张生富 张溪 杨明睿 刘伟
. 2015, 15(2): 278-283.
摘要
(
)
PDF
(2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XRD和物相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了南桐和永混煤及含添加剂的南桐煤在焦化过程中的矿相转变规律. 结果表明,南桐煤焦化过程中,占灰分含量46.03%的高岭土完全分解,其中65.24%分解生成莫来石,17.02%分解生成方石英和γ氧化铝. 灰分中石英类矿物含量由19.57%升至35.48%,含量为7.83%的黄铁矿中89.53%转化为磁黄铁矿,含量为17.64%的方解石完全分解且部分生成CaH2PO4. 永混煤焦化过程中,除方解石主要转化为褐硫钙石和硬石膏之外,其他矿物质的转变规律与南桐煤相近. 在南桐煤中添加5% CaO和Fe2O3焦化后,主要产物莫来石相较于添加前分别下降4.80%和5.68%,石英类矿物下降21.17%和20.17%. 同时,添加剂提高了焦炭中含钙和含铁催化性矿物的含量,且焦炭的反应性分别提高31.45%与15.05%.
烧结铁矿的低温还原粉化
雷超 魏永刚
. 2015, 15(2): 284-288.
摘要
(
)
PDF
(2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连续性煤气升温模拟高炉生产过程,研究烧结矿的粉化行为,考察了煤气成分对烧结矿低温还原粉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可将烧结矿在高炉内的低温还原粉化过程分为3个阶段,粉化最剧烈的是第二阶段(400~600℃),此阶段烧结矿粉化指数达50.2%,占整个还原阶段粉化指数的48.5%,还原度却只有15.39%,占整个还原度的17.9%,中值粒径为3.91 mm. 增加还原煤气中的H2比例可增加烧结矿的粉化指数,但增加幅度逐渐降低;增加还原煤气中CO2比例可降低烧结矿的粉化指数,但降低幅度逐渐减小.
生化工程专栏
醋糟酶解液的制备及其发酵生产枯草芽孢杆菌TS-02
李小连 王自强 王云山 董晓芳 张利平 苏志国
. 2015, 15(2): 289-294.
摘要
(
)
PDF
(2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水热处理技术对醋糟进行预处理,优化了醋糟的纤维素酶酶解条件,制得葡萄糖浓度27.00 g/L的醋糟酶解液. 以醋糟酶解液为基础培养基替代培养基中的葡萄糖,发酵生产枯草芽孢杆菌TS-02活菌制剂. 结果表明,在醋糟酶解液培养基中摇瓶发酵44 h时活菌数活菌数最高达4.64×1010个/mL, 7 L发酵罐中发酵周期为22 h,活菌数达6.16×1010个/mL,芽孢率达80%以上.
电荷-胶原蛋白双作用微载体的制备和性能调控
汪少久 王启宝 李娟 马光辉 周炜清
. 2015, 15(2): 295-300.
摘要
(
)
PDF
(5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魔芋葡甘聚糖微球为基质,用2-二乙氨基氯乙烷盐酸盐(DEAE)将微球胺化,用1,4-丁二醇二缩水甘油醚活化微球,将胶原蛋白包覆到微球上,再用戊二醛交联,得到包覆均匀稳定的电荷-胶原蛋白双作用微载体. 考察了胶原蛋白包覆状况和活化方法、不同来源的胶原蛋白及DEAE用量对微载体细胞培养效果的影响,研究了Vero细胞在微载体上的培养情况. 结果表明,电荷-胶原蛋白双作用微载体的胶原层在5~50 mm范围内可控,培养2 h细胞的贴附量约为4×104 mL-1,介于Cytodex 1和Cydodex 3之间;96 h后微载体上细胞生长速度逐渐超过电荷型微载体Cydodex 1, 144 h时细胞数多于Cydodex 1和Cydodex 3,达1.59×106 mL-1.
磁纳米颗粒固定化多能硫碱弧菌(T. versutus D301)生物脱硫
许晓卉 邱晓玲 穆廷桢 周杰民 白冰 宋子煜 吴丹 官月平 邢建民
. 2015, 15(2): 301-306.
摘要
(
)
PDF
(4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油酸修饰的Fe3O4纳米颗粒,用其固定化Thioalkalivibrio versutus D301细胞,考察了盐碱环境下纳米颗粒固定化细胞的工艺条件,比较了固定化细胞和游离细胞的硫氧化活性,研究了固定化细胞的重复利用性能. 结果表明,最佳固定化条件为Na+浓度0.6 mol/L,pH值9.5,固定化温度20℃,吸附时间10 min. 固定化细胞硫氧化速率是游离细胞的81%. 固定化细胞具有很好的硫氧化活性,可重复使用至少6次.
铁氧化菌对含砷溶液中砷沉淀和臭葱石晶体形成的影响
曹俊雅 叶栩文 杜娟 赵欢 张广积 杨超
. 2015, 15(2): 307-312.
摘要
(
)
PDF
(16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常压、pH=1.5、铁砷摩尔比1.5、不同温度、臭葱石晶种存在的条件下,考察了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At.f)、中度嗜热西伯利亚硫杆菌(Sulfobacillus sibiricu, S.s)和嗜酸热古菌(Metallosphaera Ar, M.A)菌种对溶液中砷沉淀及臭葱石晶体形成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70℃, M.A菌种及臭葱石晶种存在的条件下,溶液中砷去除率达87%,且能形成结晶效果好、粒径大的长斜形臭葱石晶体.
特殊反应体系中交联β-葡萄糖苷酶聚集体催化合成红景天苷
何丽妃 薛原楷 石贤爱
. 2015, 15(2): 313-317.
摘要
(
)
PDF
(2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具有较高操作稳定性的交联b-葡萄糖苷酶聚集体,在离子液体-混合有机溶剂-缓冲溶液的非常规反应体系中酶催化直接糖基化合成红景天苷,筛选反应体系的组成和各成分的比例. 结果表明,反应体系的组成为(%, j):1,4-二氧六环42.5, 离子液体C4MIm×PF6 8.5, 乙酸乙酯34, pH 6.0柠檬酸-磷酸氢二钠缓冲溶液15.0. 该体系在水含量高达15%(j)的条件下水活度为0.66,适合直接糖基化反应. 底物b-D-葡萄糖100 g/L、对羟基苯乙醇200 g/L时,在50℃及250 r/min下反应120 h达到平衡,红景天苷最大浓度可达25.32 g/L.
材料工程专栏
Zr(SO4)2/SiO2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合成乙酸辛酯
叶佳义 陆平 华超
. 2015, 15(2): 318-323.
摘要
(
)
PDF
(2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Stober法制备SiO2载体,在不同条件下采用浸渍法制备Zr(SO4)2/SiO2催化剂,并用于合成乙酸辛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 结果表明,在焙烧温度250℃及Zr(SO4)2负载量20%条件下所制催化剂最稳定且Zr(SO4)2在SiO2载体中分散最均匀,250℃下焙烧3 h催化效果最好. 最佳反应条件为催化剂用量为辛醇质量的3%,乙酸与辛醇摩尔比1.2:1,温度120℃,时间3 h,此时辛醇转化率达97.82%,反应选择性达92.53%.
靶用钌粉的制备
章德玉 雷新有 张建斌
. 2015, 15(2): 324-329.
摘要
(
)
PDF
(3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超重力旋转填料床一段H2O2选择性氧化-真空蒸馏分离锇. 在分离锇后的一次氯钌酸盐酸蒸馏余液中加入H2SO4和NaClO3,二段氧化-真空蒸馏分离钌和残留锇. 氧化蒸馏出的RuO4经盐酸吸收还原所得精制氯钌酸盐酸吸收液中加入适量H2O2,再经NH4Cl结晶沉淀得到氯钌酸铵,在氢气气氛下煅烧还原制得海绵钌. 王水与HF混合煮洗、水洗干燥,所制钌粉纯度达99.999%以上,符合钌溅射靶材的原料要求. 分析了锇、钌分步氧化蒸馏分离机理.
矿物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对Cr(VI)的解毒与固化
陈方明 陈洁渝
. 2015, 15(2): 330-335.
摘要
(
)
PDF
(3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煤矸石为原料、水玻璃和NaOH为碱性激发剂合成矿物聚合物,以添加硫化物的矿物聚合物对Cr(VI)进行解毒与固化,对固化体进行了检测. 结果表明,当硫化物与Cr(VI)的摩尔比大于3:1时,矿物聚合物中总铬的浸出浓度小于1 mg/L时,铬固化率大于99%,对Cr(VI)的最大固化量为1.2%. 添加硫化物的矿物聚合物对Cr(VI)的解毒与固化是基于氧化还原反应,S2-被氧化为S2+(平均化合价),Cr(VI)被还原为Cr(III), Cr(III)被矿物聚合物中的-OAl(-)(OH)3吸引并固化在非晶质结构中.
超细SiO2颗粒的制备及其对a-淀粉酶的吸附固定化
曹丽霞 王玲玲 刘会洲 杨传芳
. 2015, 15(2): 336-340.
摘要
(
)
PDF
(3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TritonX-100反胶团体系法和St?ber法分别制备粒径为50 nm及1 μm的SiO2颗粒,用二氯二甲基硅烷(DDS)对其进行表面疏水性修饰,用于a-淀粉酶的固定化. 结果表明,经DDS修饰的SiO2颗粒对a-淀粉酶的吸附能力明显提高,且有效提高了吸附稳定性,经6次洗涤后酶活仅损失30%;1 μm SiO2颗粒比50 nm SiO2颗粒对a-淀粉酶的吸附量大,SiO2颗粒载体固定的a-淀粉酶的活性为50 nm SiO2>1 μm SiO2>50 nm修饰后SiO2>1 μm修饰后SiO2.
低浓度甲苯和对二甲苯在微纤包覆活性炭结构化固定床上的竞争吸附
刘剑 鄢瑛 张会平
. 2015, 15(2): 341-345.
摘要
(
)
PDF
(2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湿法造纸技术制备了微纤包覆活性炭复合材料,研究了甲苯和对二甲苯在基于微纤复合材料结构化固定床上的吸附透过行为. 结果表明,颗粒活性炭被很好地包覆在烧结锁定的三维网络中,活性炭包覆前后的比表面积分别为976和955 m2/g,微孔体积分别为0.261和0.247 cm3/g;甲苯和对二甲苯在单一颗粒碳固定床和结构化固定床上的吸附均展示出竞争吸附特性,在两床层中均是甲苯先透过. 在5%透过浓度下,甲苯和对二甲苯在结构化固定床上的透过时间较在颗粒碳固定床上分别延长了20和30 min,甲苯和对二甲苯分离时间增加了10 min. 采用Yoon-Nelson模型对透过曲线进行拟合,相关系数R2>0.98,甲苯和对二甲苯在结构化固定床上的吸附速率常数分别为颗粒碳固定床的3和1.6倍.
NaNO3/SiO2复合定形相变材料的溶胶-凝胶法制备与表征
郭强 王涛
. 2015, 15(2): 346-349.
摘要
(
)
PDF
(3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硅酸钠和硝酸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硝酸钠/氧化硅(NaNO3/SiO2)复合定形相变材料,分析了材料的组成、物相、热稳定性和相变性能. 结果表明,原位生成的NaNO3作为相变物质分散在载体SiO2的多孔网络结构中形成定形相变材料,仅是NaNO3与SiO2的物理复合,制备和焙烧过程中都没有产生新物质. 材料在低于600℃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融熔热和结晶热分别为144.1和142.6 kJ/kg,融熔和结晶温度分别为302.3和301.2℃. 经100次热循环后,材料的相变热和相变温度基本保持不变.
Co0.5Zn0.5Fe2O4/PANI复合物的制备及其电磁性能
潘乐 晋传贵 陈以传
. 2015, 15(2): 350-353.
摘要
(
)
PDF
(3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水热法制备尖晶石结构的Co0.5Zn0.5Fe2O4纳米颗粒,再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Co0.5Zn0.5Fe2O4/聚苯胺(PANI)复合物,对其结构及电磁性能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复合物中Co0.5Zn0.5Fe2O4与PANI之间存在键的作用;在频率2~18 GHz范围内,与纯Co0.5Zn0.5Fe2O4相比,复合物的介电常数实部与虚部均增大,磁导率的实部与虚部均减小;复合物的最大吸收峰比纯Co0.5Zn0.5Fe2O4明显提高,最大吸收峰在频率11~13 GHz范围内约为15 dB.
综述
湿法烟气脱硫设备的研究进展
宋卫 袁志国 刘有智 康小锋 刘慧军 高亚洁
. 2015, 15(2): 354-360.
摘要
(
)
PDF
(3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了脱硫吸收塔的改进及新脱硫反应装置,如降膜式反应器、撞击流反应器、旋转填料床等应用于湿法烟气脱硫的研究进展,对比了各自的优缺点,认为化工过程强化技术是解决传统塔设备传质效率低、投资成本高等难题的新途径,其中旋转填料床进行湿法烟气脱硫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开发既能处理大气量、又能强化气相传质过程的旋转填料床将成为其工业化应用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