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过程工程学报, 今天是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所获荣誉
编委会
往届编委会
本届编委会
期刊订阅
投稿指南
出版道德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English
栏目文章信息
4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铝电解槽内铝液电磁搅拌流动的数值模拟
周萍;周乃君;梅炽;姜昌伟;蔡祺风
2003, 3 (4): 0-0.
摘要
(
1853
)
PDF
(272KB)(
781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标准k–e双方程模型与低雷诺数Jones–Launder k–e模型分别对3种具有不同母线配置的铝电解槽中的铝液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工业测试结果进行了比较,标准k–e方程模型略优. 对雷诺数、湍流雷诺数以及哈特曼准数的定量计算结果表明, 哈特曼准数较好地表征了电磁力对铝液湍流运动的抑制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
纳米氧化锌表面包覆氧化铝复合粉体制备及其光催化活性
尹春雷;袁方利;黄淑兰
2003, 3 (4): 0-0.
摘要
(
2873
)
PDF
(149KB)(
919
)
可视化
收藏
在制备ZnO的前驱物 ? 碱式碳酸锌的过程中原位包覆Al2O3,与在ZnO粉体表面包覆的传统工艺相比减少了多次引起粒子团聚的工艺过程,改善了包覆效果. TEM观察表明,包覆的ZnO复合粉体粒径为50 nm左右、包覆层厚为3~5 nm. XPS分析表明,包覆层为Al2O3和ZnO. 光催化活性的测试表明,包覆后的纳米ZnO光催化活性得到了明显降低. 包覆后的纳米ZnO紫外线吸收性能与未包覆的纳米ZnO基本相同,保证了其优异的紫外吸收性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89
)
Select
3.
氯化氢催化氧化制氯气工艺
王伦伟;韩明汉;吴玉龙;魏飞;金涌
2003, 3 (4): 0-0.
摘要
(
2468
)
PDF
(170KB)(
1683
)
可视化
收藏
对于氯化氢催化氧化制氯气过程, Cu含量约为12%、主要组份为CuO的负载型催化剂活性高,连续使用200 h活性保持不变. 将工艺的流程分为氧氯化段和氯化段,既无需对反应过程供热,又能使HCl完全转化成氯气. 氧氯化过程的适宜反应条件为:温度360~400℃,原料气的进料比HCl:O2=2:1,进料总质量空速0.3~0.4 kg/(kg催化剂.h)(以下均简称h–1); 氯化段温度为200℃左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75
)
Select
4.
Mn-Fe-C熔体活度相互作用系数
陈二保;董元篪;郭上型
2003, 3 (4): 0-0.
摘要
(
1822
)
PDF
(377KB)(
651
)
可视化
收藏
实验测定了不同温度Mn-Fe-C熔体中C的溶解度,目的在于获得Mn-Fe-C熔体活度相互作用系数,用新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 通过热力学推导和计算,获得了Mn-Fe-C熔体某些重要热力学性质与温度(1350℃?T-273?1450℃)的关系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5.
硫代磷酸/伯胺N1923协同萃取锌和镉的机理
张大力;柯家骏;卢立柱
2003, 3 (4): 0-0.
摘要
(
1704
)
PDF
(148KB)(
885
)
可视化
收藏
有机硫代磷酸/伯胺N1923协同萃取锌、镉的萃取率随pH的变化较为反常,可能因伯胺N1923与硫酸作用进而聚为反向胶束. 实验表明,如以(N1923)n.H2SO4表示反向胶束的实验式,N1923与H2SO4比值n多为3左右,可能与空间效应相关. 萃取机理为: M2+(a) +2BHA(o) + (2/n)SO42–(a) = MA2(o) + (2/n)(Bn.H2SO4)(o) + 2(1–2/n)H+(a), n=3, 4, 5.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14
)
Select
6.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of Ti/TiO2 Electrodes in H2SO4 Solution
WANG Ya-qiong(王雅琼);TONG Hong-yang(童宏扬);XU Wen-lin(许文林)
2003, 3 (4): 0-0.
摘要
(
2433
)
PDF
(363KB)(
1161
)
可视化
收藏
Ti/TiO2 electrodes were prepared with the polymeric precursor method (PPM). The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of Ti/TiO2 electrodes were examined with XRD and ESEM. The voltammetric charge (q*) of Ti/TiO2 electrodes as cathode in 0.5 mol/L H2SO4 solution was investigated with cyclic voltammetry. It was found that the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of the Ti/TiO2 electrodes was affected by the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of the Ti/TiO2 electrodes, in other words, was affected by the calcination conditions of preparing the electrodes. The value of q*in was considerably larger than that of q*out, which means that the ‘inner’ active surface area was much larger than the ‘outer’ active surface area, and ‘inner’ active surface played a main role in the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of the Ti/TiO2 electrodes.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7.
管内振荡流中轴向有效扩散系数的确定
叶晓峰
2003, 3 (4): 0-0.
摘要
(
1745
)
PDF
(205KB)(
877
)
可视化
收藏
将管内振荡流中物质扩散系统近似地作为一维非稳态系统,分析了用脉冲注射法确定振荡流中轴向物质扩散系数时,扩散物初始分布的两种形态?正态分布和矩形分布对有效扩散系数测定精度的影响. 分析结果表明,如果浓度测定点与注入点间的距离大于扩散物初始分布宽度的10倍,计算误差将小于1%. 实验所用圆管长2.5 m,内径6 mm,扩散系统的Schmidt数3590,流体振动幅度30~200 mm,Womersley数2.38~10.64. 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8.
新型气升式反应器中浸没/非浸没周期对水母雪莲细胞培养的影响
袁晓凡;陈书安;赵兵;王玉春;刘德明
2003, 3 (4): 0-0.
摘要
(
2456
)
PDF
(178KB)(
1213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新型周期浸没气升式反应器,进行了水母雪莲细胞的浸没悬浮和非浸没静置交替循环培养,研究了培养过程中的关键条件?浸没/非浸没周期对水母雪莲细胞生长、黄酮合成及细胞聚集体调控的影响,发现5 min/4 h为最佳的循环周期. 在此循环周期下,当通气量为40 L/h、接种量(干重DW)为2~3 g/L时,经20 d的培养,细胞聚集体分布最佳, 细胞干重达9.6 g/L,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及黄酮类化合物的产量分别可达35.2 mg/g (DW)及338 mg/L.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2
)
Select
9.
酸性气体膜吸收过程中浓差极化
张卫东;高坚;史季芬
2003, 3 (4): 0-0.
摘要
(
1751
)
PDF
(160KB)(
999
)
可视化
收藏
用聚丙烯中空纤维膜吸收器,针对酸性气体膜吸收传质过程,根据浓差极化时存在局部高浓度区的特点,分别进行了SO2/空气混合气和CO2/空气混合气中酸性气体的选择性吸收实验. 实验测定了SO2和CO2两种不同酸性气体在不同浓度吸收液及不同液速下的总传质系数,比较了两种酸性气体在液相侧的传质特性,根据两组份间化学反应机理的不同,分析了浓差极化对膜吸收过程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0.
Determination of Interfacial Parameters of Copolyamide Membrane Material by HPLC
ZHANG Xiu-zhen(张秀真);GAO Su-lian(高素莲);CHEN Jun(陈均
2003, 3 (4): 0-0.
摘要
(
1721
)
PDF
(215KB)(
637
)
可视化
收藏
Th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method is employed with copolyamide-170 (PA-170) membrane material as packing to determine the retention volume (V?R) and equilibrium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 (K?A) of both inorganic solutes and organic solutes.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data, the interfacial parameters of the packing material are obtained.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1.
双氧水超临界氧化对氨基苯酚模拟废水
葛红光;陈开勋;张志杰;郑岚
2003, 3 (4): 0-0.
摘要
(
3107
)
PDF
(119KB)(
1031
)
可视化
收藏
在连续流管式反应器中,以H2O2为氧化剂,在温度480~550℃、压力32~38 MPa及H2O2过量100%~270%的条件下,用超临界水氧化(Supercritical water oxidation,简称SCWO)对含对氨基苯酚的模拟废水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SCWO法能有效去除废水中的含氮有机物对氨基苯酚. 升高温度、升高压力和延长停留时间使COD去除率显著提高. 在550℃, 38 MPa, H2O2过量190%和停留时间229 s时,COD去除率高达98.5%. 在此条件下,SCWO总动力学对COD是2.13级,反应的活化能为29.3 kJ/mol.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23
)
Select
12.
产烃葡萄藻在气升式光生物反应器中的分批补料培养
王军;杨素玲;丛威;蔡昭铃
2003, 3 (4): 0-0.
摘要
(
2757
)
PDF
(122KB)(
1225
)
可视化
收藏
在3 L气升式光生物反应器中进行了产烃葡萄藻的培养. 批式培养时,葡萄藻消耗氮、磷的速度较快,培养液中氮、磷营养盐的缺乏限制了藻细胞进一步生长和增殖. 采取分批补料方式,使培养液中KNO3和K2HPO4浓度分别维持在100和30 mg/L,可克服氮、磷限制问题. 与批式培养相比,生物量从1.3 g/L增加到1.9 g/L,烃含量从占细胞干重的22%提高到29%,从而使烃产量从0.286 g/L增加到0.551 g/L,提高了92.6%.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30
)
Select
13.
基于神经网络的软测量技术在精馏塔上的应用
薄翠梅;张湜;李俊;林锦国
2003, 3 (4): 0-0.
摘要
(
3780
)
PDF
(200KB)(
1198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扬子石化公司丁二烯精馏塔原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 利用从集散控制系统(DCS)采集的大量现场数据和用机理模型得到的模拟数据, 运用前向反馈(BP)神经网络软测量技术,构造了产品丁二烯和总炔含量的自适应软测量仪表, 设计了一套控制系统. 实际监测数据表明, 这套控制系统可实现产品质量的闭环控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43
)
Select
14.
化学结构二维子结构检索的开发
刘冰;周家驹
2003, 3 (4): 0-0.
摘要
(
3508
)
PDF
(143KB)(
956
)
可视化
收藏
将图形通用匹配VF算法应用到化学结构子结构检索中,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实现了化学结构数据库中二维子结构检索功能,程序各模块之间相互独立、可移植性强、健壮性好. 通过与3DFS比较,结果正确,适于处理大型化学结构数据库,现已应用于中药数据库系统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9
)
Select
15.
MnO2的制备及其在电化学电容器中的应用
唐致远;耿新;王占良;徐国祥
2003, 3 (4): 0-0.
摘要
(
1916
)
PDF
(197KB)(
708
)
可视化
收藏
在不同的pH值下,以KMnO4氧化Mn(NO3)2分别合成2种化学MnO2. 晶体结构和晶型经X射线衍射仪和X射线扫描电镜检测,表明pH值对晶体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在-0.3~0.6 V(相对Hg/HgO电极电位)范围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两种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显示它们具有静电电容特征. 活性炭作为对电极组成混合型电化学电容器与MnO2相同电极对称型电化学电容器相比,工作电压窗口和比电容都得到了提高. 恒流充放电显示,对称结构电极比电容分别为262和302 F/g;不对称结构电极比电容为348和342 F/g,具有较好的大电流放电能力和循环寿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6.
用光谱探针体研究非光谱物质与生物大分子结合作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灿烂甲酚蓝/蛋白质反应体系
沈荣;郑立新;郜洪文
2003, 3 (4): 0-0.
摘要
(
3078
)
PDF
(227KB)(
741
)
可视化
收藏
选择灿烂甲酚蓝(BCB)作为光谱探针体,应用微表面吸附-光谱修正(MSASC)技术,研究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与3种蛋白质(BSA:牛血清蛋白,OVA:卵清蛋白,Mb:肌红蛋白)的结合反应. 在pH=2.81的酸性介质中,BCB-SDBS和SDBS-蛋白质反应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 通过折点法验证产物的表征数据. 实验表明研究体系中生成了结合物,并考察了温度、盐度对结合溶液的影响,测定了产物结合常数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7.
外电场对苯丙氨酸在双水相体系中分配的影响
刘蕾;骆广生;吕阳成
2003, 3 (4): 0-0.
摘要
(
1701
)
PDF
(130KB)(
702
)
可视化
收藏
为减小电极反应和电极距离过大对于两相电泳的影响,设计了微小型多通道两相电泳设备,并以苯丙氨酸为对象开展了双水相电泳的研究工作. 较系统地研究了时间、电流密度、料液初始浓度等因素对葡聚糖–聚乙二醇–水体系中的苯丙氨酸上下相浓度比、萃取率、总传质量以及电流效率的影响. 基于分析,给出了计算最大总传质量的半经验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7
)
Select
18.
液固环流反应器流动状况的数值模拟
汪洋;高金森;徐春明;林世雄
2003, 3 (4): 0-0.
摘要
(
1795
)
PDF
(212KB)(
882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液固环流反应器内的液固流动行为进行了数值模拟. 由Euler法的双流体模型和颗粒动力学理论建立了数学模型,对液固环流反应器内液固两相流动状况进行模拟,模拟结果很好地解释了液固环流反应器内的流动行为,固体颗粒速度模拟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吻合说明了模型的可信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9.
包裹定向排列纳米氯化银的二氧化硅纳米纤维
李永军;刘春艳;张志颖
2002, 2 (4): 0-0.
摘要
(
1580
)
PDF
(152KB)(
668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一种通过静电作用合成AgCl–SiO2复合材料的新方法. 这种方法能够制备出线条均匀的纳米二氧化硅纤维,直径范围在30~100 nm,纤维的长度大于20 mm. 所包裹的AgCl纳米粒子在纤维中呈规则排列. 沿着二氧化硅纤维生长方向,同一条二氧化硅纤维包裹多条氯化银纳米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0.
纳米PbS-TiO2复合薄膜的制备和摩擦学性能
陈云霞;王博;刘维民
2002, 2 (4): 0-0.
摘要
(
2544
)
PDF
(203KB)(
522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PbS-TiO2复合薄膜,研究了其微结构和摩擦学性能,并探讨了复合薄膜的磨损机制. 结果表明:纳米PbS为面心立方相结构,粒径约15 nm;10%PbS-TiO2复合膜具有良好的抗磨减摩性能,薄膜的磨损机制主要是轻微的擦伤、粘着转移和磨粒磨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1.
纳米科学研究中的扫描探针显微学
王栋;万立骏;王琛;白春礼
2002, 2 (4): 0-0.
摘要
(
1613
)
PDF
(140KB)(
875
)
可视化
收藏
简要介绍了扫描探针显微术(Scanning Probe Microscopy, SPM)在纳米科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特别介绍了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术(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STM)在此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以及所获成果等. 内容涉及STM技术的工作原理及特点、纳米结构的研究和表征、纳米结构的构筑及分子电子学器件的研究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2.
硅基纳米b-SiC量子点列阵的制备
吴兴龙;顾沂;鲍希茂
2002, 2 (4): 0-0.
摘要
(
1488
)
PDF
(142KB)(
587
)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用两步自组装法制备硅基纳米碳化硅量子点列阵. 先将两种硅烷偶联剂均匀有序地偶联到洁净的单晶硅片上,其中一种偶联剂能打破C60上的碳碳双键而使C60通过偶联剂均匀有序地分布在硅片的表面上. 然后用夹心法或覆盖法将样品在900℃的氮气氛中退火20 min,使C60分解成活性碳,与周围的硅原子结合生成碳化硅,碳化硅分子的自组装形成了碳化硅纳米晶粒(量子点),C60在硅表面的有序排列导致了纳米碳化硅量子点列阵形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3.
直流电弧等离子体法合成金属和陶瓷纳米颗粒
李星国;廖复辉
2002, 2 (4): 0-0.
摘要
(
1340
)
PDF
(208KB)(
794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直流电弧等离子体法制备纳米颗粒的原理和条件以及由此法制备的纳米颗粒的种类、结构和性能. 用直流电弧等离子体法能够合成金属、氧化物、氮化物、碳化物及氢化物等多类纳米颗粒. 合成的颗粒大小因合成条件和成份而变化,一般在10~200 nm. 这种方法的合成速度比传统的真空蒸发法快10倍以上,适合工业化生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84
)
Select
24.
超重力反应沉淀法制备碳酸钙的过程与形态控制
陈建峰;刘润静;沈志刚;宋继瑞;初广文
2002, 2 (4): 0-0.
摘要
(
1478
)
PDF
(218KB)(
796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pH计、电导率仪、XRD原位检测了超重力反应沉淀法制备轻质碳酸钙的碳化过程及其动力学. 研究发现,碳化反应前期二氧化碳吸收为控制步骤,碳化反应后期转化为Ca(OH)2溶解控制. 同时发现在碳化过程前期有一明显的凝胶化现象,此时的pH值和电导率出现突变. XRD显示,此时有新相生成. 由于超重力环境下可以极大强化二氧化碳传质速率和微观混合,碳化时间较传统的“碳化法”缩短4倍以上. 结合过程控制,通过选择不同的工艺操作参数和相应的晶形控制剂,可以有选择性地控制碳酸钙的成核和生长,成功地合成了具有不同粒径的立方、链锁、纺锤、针状、片状、球形、花瓣、纤维等8种不同形态的碳酸钙粒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5.
含超细Au颗粒的乳酸氧化酶和葡萄糖氧化酶生物传感器
孟宪伟;高凤堂;任湘菱;韦正;唐芳琼
2002, 2 (4): 0-0.
摘要
(
2546
)
PDF
(153KB)(
697
)
可视化
收藏
制备了小于10 nm的金颗粒,并利用其进行固定化葡萄糖氧化酶和乳酸氧化酶的研究. 实验发现,金纳米颗粒可以大幅度提高葡萄糖氧化酶电极和乳酸氧化酶电极的电流响应,响应电流从相应浓度的几十纳安增强到几千纳安. 探讨了金纳米颗粒在固定化酶中所起的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80
)
Select
26.
钙钛矿型铋铁氧体纳米微粒的弱铁磁性
何海英;寇昕莉;李建功
2002, 2 (4): 0-0.
摘要
(
1501
)
PDF
(188KB)(
775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不同粒径的纯净单相钙钛矿型BiFeO3纳米微粒. 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BiFeO3纳米微粒仍为菱方结构,但晶格畸变随颗粒尺寸的减小而增大. 磁测量显示,BiFeO3纳米微粒具有明显弱铁磁性,且弱铁磁性随温度升高显著降低. 弱铁磁性的自发磁化强度随温度升高呈线性下降,磁化强度和磁化率均随颗粒尺寸的减小而增大. 穆斯堡尔谱分析揭示,颗粒愈小,自旋倾角愈大,其分布也愈宽. 从纳米微粒小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入手,讨论了BiFeO3纳米微粒结构与磁结构和弱铁磁性的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28
)
Select
27.
纳米复相结构陶瓷的原位反应合成
张国军
2002, 2 (4): 0-0.
摘要
(
2158
)
PDF
(88KB)(
629
)
可视化
收藏
简要介绍了原位反应合成纳米复相陶瓷的原理及其可行性,认为此方法是制备纳米复相结构陶瓷的有效方法. 同时讨论了氮化硼(h-BN)复相陶瓷的特点及其性能改善的关键因素,认为采用传统方法难以获得高性能的BN复相陶瓷. 提出了一系列原位化学反应,并采用热压或无压烧结获得了细小而均匀分散的非氧化物?氮化硼(Nobn)复相陶瓷,纳米级的BN片晶主要分布在基体晶粒的晶界处,当BN体积含量适当时即可获得一种全新的部分弱晶界陶瓷复合材料(PWICs),这种材料具有很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10
)
Select
28.
有机阴离子柱撑水滑石的插层组装及超分子结构
李殿卿;冯桃;Evans D G;段雪
2002, 2 (4): 0-0.
摘要
(
1545
)
PDF
(225KB)(
1058
)
可视化
收藏
以水滑石Mg4Al2(OH)12CO3.4H2O为前体,采用离子交换法进行插层组装制备了丁二酸、己二酸、十二烷基磺酸、对羟基苯甲酸、苯甲酸和对苯二甲酸柱撑水滑石,并用XRD, FTIR和DTA测试技术对样品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通过控制离子交换条件,6种有机酸根离子可以插入水滑石的层间完全取代CO32–离子,并形成具有超分子结构的稳定有机阴离子柱撑水滑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142
)
Select
29.
纳米含氟磷灰石涂层及其在模拟溶液中的行为
曲海波;宋晨路;程逵;沈鸽;翁文剑;杜丕一;韩高荣
2002, 2 (4): 0-0.
摘要
(
1418
)
PDF
(172KB)(
648
)
可视化
收藏
以Ca(NO3)2×4H2O和P2O5乙醇溶液为先驱体,六氟磷酸(HPF6)为氟引入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在钛合金基板上制备含氟羟基磷灰石涂层. 获得的涂层晶粒尺寸为120~150 nm. 实验结果表明,加入HPF6后形成的含氟磷灰石涂层在模拟体液中有良好的生物活性特性,在柠檬酸改性的磷酸缓冲溶液中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76
)
Select
30.
纳米羟基磷灰石粉体的制备和低温烧结
李蔚;高濂
2002, 2 (4): 0-0.
摘要
(
2429
)
PDF
(106KB)(
930
)
可视化
收藏
对沉淀法制备纳米HAp粉体及低温烧结HAp材料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陈化对于防止HAp在高温下分解有重要作用;在陈化前加入一定量的聚乙二醇,可以明显增大纳米HAp粉体的比表面积,降低烧结温度;在普通无压烧结条件下,可在950℃的低温下,获得相对密度达98%左右的HAp材料,致密化温度比商业用粉低数百度. 研究还表明:醇洗不能有效提高纳米HAp的烧结性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1.
C60衍生物在金表面的自组装
刘辉彪;李玉良;罗红元;朱道本
2002, 2 (4): 0-0.
摘要
(
1300
)
PDF
(110KB)(
584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叠氮化反应和[4+2]环加成反应合成了含2, 2?:6?,2?–三联吡啶基团的C60衍生物. 研究了它在Au(111)面上的自组装,STM研究发现,可以在Au(111)面上形成较高质量的单层膜. 同时研究了它在金纳米粒子表面的自组装, 发现可以通过调节搅拌速度来获得不同粒径的金纳米粒子,搅拌速度越快金纳米粒径越小,而用超声波振荡也可获得较小粒径的金纳米粒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6
)
Select
32.
有机-无机纳米复合功能材料的研制
陈运法;王瑞明;吴镇江;谢裕生
2002, 2 (4): 0-0.
摘要
(
1434
)
PDF
(247KB)(
607
)
可视化
收藏
将经过表面化学修饰的纳米粒子引入聚合胶体,制备了一系列具有特殊功能的有机-无机纳米复合薄膜材料. 聚合胶体通过控制硅氧烷前驱物的水解-聚合过程制备,纳米粒子包括ZrO2, SiC, AlOOH和ZnO等. 纳米粒子经过溶胶-凝胶过程对其进行表面改性,以改善其分散性能、优化界面结合或防止体系中有机组份的老化. 纳米粒子的作用主要是赋予传统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第三功能”,如耐擦伤、耐腐蚀、抗紫外线等性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15
)
Select
33.
用化学交联法制备聚(4-乙烯基吡啶)纳米凝胶微球
马光辉
2002, 2 (4): 0-0.
摘要
(
2256
)
PDF
(335KB)(
915
)
可视化
收藏
在1,1,2-三氯乙烷/甲醇混合溶剂中用碘代甲烷使聚(4-乙烯基吡啶)(P4VP)线性高分子部分季铵化后,在水中制成微乳液,并用1,4-二碘丁烷交联剂对P4VP微乳液内部进行化学交联,得到固化凝胶微球. 考察了部分季铵化比率、交联温度以及聚合物浓度对微球直径和直径分布的影响,发现微球直径随季铵化比率的增加、交联温度的增加及聚合物浓度的减少而减小. 当季铵化比率为75%(摩尔比)、交联温度为60℃、聚合物浓度为1.0%(w)时,得到了直径为20 nm、粒径分布为±15%的凝胶微球. 本研究的重要特征是不加入任何乳化剂也能得到很小的纳米凝胶微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4.
碳酸铝铵低温热分解制备a-Al2O3超细粉末
杨晔;吴玉程;李勇;崔平
2002, 2 (4): 0-0.
摘要
(
1607
)
PDF
(343KB)(
790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硫酸铝铵溶液和碳酸氢铵溶液的沉淀反应制备碳酸铝铵前驱体,通过在碳酸铝铵中同时添加α–Al2O3籽晶和硝酸铵, 使得α相的转变温度从1150℃降低到950℃, 获得了尺寸均匀、团聚较小、平均粒径为90 nm的球形α–Al2O3超细粉末. 相变过程为:无定型→g→g+α→α,并没有出现高温过渡型相q相.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132
)
Select
35.
液相法制备纳米ZrO2粉体的热处理
艾德生;李庆丰;袁伟;戴遐明
2002, 2 (4): 0-0.
摘要
(
1487
)
PDF
(250KB)(
610
)
可视化
收藏
用改进的液相法在不同热处理工艺下制备了纳米ZrO2粉体. 样品的TEM,SAXS,BET和XRD分析结果表明, 热处理对纳米ZrO2粉体性能的影响是显著的. 结合实验与理论分析, 得出粉末颗粒长大、团聚的机制与热处理对成份、粒度及微观结构变化均有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11
)
Select
36.
纳米Fe3O4颗粒的表面包覆及其在磁性氧化铝载体制备中的应用
张冠东;官月平;单国彬;安振涛;刘会洲
2002, 2 (4): 0-0.
摘要
(
1691
)
PDF
(189KB)(
654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共沉淀得到的Fe3O4磁性纳米颗粒在硅酸钠溶液中进行酸化处理,获得了表面包覆SiO2层的Fe3O4磁性组份. 由于SiO2的位阻作用,限制了Fe3O4微晶的团聚与继续生长,使Fe3O4核心分散在产物中保持较小的晶粒尺寸,包覆产物表现出超顺磁性,同时提高了磁性组份的耐候性. 将上述磁性组份加入到氢氧化铝溶胶中,采用内凝胶法(油中成型法)制备出磁性球形氧化铝载体,磁性组份外表的SiO2包覆层的隔离作用防止了磁性核心与载体组份之间发生的反应,也避免了铁组份可能对后续负载的催化剂活性组份造成的不良影响. 制备的磁性氧化铝载体具备超顺磁性,磁性氧化铝载体的磁性能因内部磁性核心组份的改变而发生一定变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216
)
Select
37.
纳米孔超级绝热材料气凝胶的制备与热学特性
沈军;周斌;吴广明;邓忠生;倪星元;王珏
2002, 2 (4): 0-0.
摘要
(
2881
)
PDF
(170KB)(
763
)
可视化
收藏
以正硅酸四乙酯(TEOS)为硅源,通过溶胶–凝胶及超临界干燥过程制备了SiO2气凝胶. 同时,采用相对廉价的多聚硅(E–40)为硅源,以三甲基氯硅烷(TMCS)为表面修饰剂,硅油为干燥介质, 在常压条件下制备了同样具有纳米多孔结构的SiO2气凝胶. 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及孔径分布仪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用动态热线法对其热学特性进行了测试. 结果表明: 两种方法制备的气凝胶均是典型的纳米孔超级绝热材料,后者热导率略高但成本低许多,所以更具应用推广潜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8.
等离子体氧化热分解法制备超细氧化锆
马兵;窦明民
2001, 1 (4): 0-0.
摘要
(
2839
)
PDF
(219KB)(
718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空气等离子体氧化热分解碱式碳酸锆和喷雾法等离子体热分解氯氧化锆水溶液制备超细氧化锆粉体,固相氧化热分解所制氧化锆平均粒径可达0.1 mm左右,晶型为亚稳立方、四方和单斜混晶结构,喷雾法等离子体热分解氯氧化锆水溶液所得氧化锆粉体平均粒径为5~60 nm,亚稳混晶结构. 在反应过程中对等离子体温度进行控制,可得到形貌为球形的微粉产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32
)
Select
39.
螺杆式固体物料输送装置应用于下行床入口的小型实验
邓欣;邓任生;魏飞;金涌
2001, 1 (4): 0-0.
摘要
(
1609
)
PDF
(136KB)(
576
)
可视化
收藏
将螺杆式进料器应用于下行床热态小试实验装置的入口进行催化剂的输送,考察了出入口压差、下行风量、温度等因素对输送速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可以通过调节顶部压力比较灵活地控制进料速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0.
聚乙二醇修饰的高分子磁性微球的合成及表征
姜波;官月平;王靖;刘会洲
2001, 1 (4): 0-0.
摘要
(
1833
)
PDF
(167KB)(
916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显微摄相、红外光谱、激光粒度分析等手段对所合成的聚乙二醇(PEG)修饰的四氧化三铁/聚乙烯醇(PVA)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形貌、结构组成、磁响应性、酸碱稳定性以及温度稳定性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所合成高分子磁性微球的粒度分布较窄,具有超顺磁性和较强的磁响应性. 微球被PEG有效功能化,在三相相转移催化和生物技术领域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99
)
跳至
页
第1页
共2页
共62条记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