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过程工程学报, 今天是

栏目文章信息

    生化工程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类腐植酸的组分、分子结构及其生理活性研究
    尚冰凯 莫海涛 符卓旺 张小勇
    过程工程学报    2021, 21 (8): 969-975.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20291
    摘要311)   HTML2)    PDF (905KB)(99)    收藏
    采用元素分析、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固体13C核磁共振等方法,对四种不同原料制备的类腐植酸与矿物源腐植酸在组分、元素组成和分子结构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种子萌发实验对类腐植酸的生理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以草本植物(麦草、竹子)为原料制备的类腐植酸中,黄腐酸的含量明显高于木本植物(松木、杨木)制备的样品。类腐植酸与矿物源腐植酸的分子结构相似,具有腐植酸的特征官能团。与矿物源腐植酸相比,类腐植酸结构更复杂,其中芳香族结构、木质素衍生物及多糖等结构含量更多,含氧官能团含量较低,其中草本植物源制备的类腐植酸比木本植物制备的样品的芳香化程度更高,分子量更小。小麦种子萌发研究结果显示,类腐植酸浓度为20~40 mg/L时对种子萌发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浓度过高反而会抑制其生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用于细菌生物膜感染治疗的Pickering乳液制备
    包谢茹 吴颉 马光辉
    过程工程学报    2021, 21 (5): 594-600.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20140
    摘要331)      PDF (1514KB)(112)    收藏
    人体常见的持续性感染疾病通常与细菌生物膜有关。使抗菌药物高效渗透到细菌生物膜内部并杀伤细菌是治疗细菌生物膜感染的关键。本研究构建了一种具有强渗透性和杀菌性的Pickering乳液。该Pickering乳液以天然抗菌剂丁香油为油相内核,以稳定吸附在油水界面的正电壳聚糖纳米颗粒(CS-NPs)为外壳,通过与负电胞外基质的静电相互作用,实现对细菌生物膜的强渗透。制备的壳聚糖纳米颗粒平均粒径为590.30±3.90 nm,多分散性指数PDI为0.125±0.003,平均电势为15.60±0.40 mV。Pickering乳液平均粒径为2312±53 nm,多分散性指数PDI为0.137±0.013,平均电势为26.45±0.55 mV。细菌生物膜渗透实验与杀菌性能实验表明,该Pickering乳液对细菌生物膜有较强的渗透能力,并能有效地杀伤细菌。该Pickering乳液有望用于治疗人体与细菌生物膜相关的持续性感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基于纤维素纳米晶稳定的亚微米Pickering乳液制备
    屈艳玲 吴颉 马光辉
    过程工程学报    2021, 21 (4): 454-462.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20141
    摘要387)      PDF (1872KB)(125)    收藏
    与传统表面活性剂稳定的乳液相比,固体纳米颗粒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具有较强的界面稳定性、多功能性、低毒性等优势,在生物医药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而相较于尺寸较大的微米级Pickering乳液,亚微米Pickering乳液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更有效的递送效率,有望进一步拓展Pickering乳液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但由于Pickering乳液的制备影响因素众多,且相互制约,刚性的固体颗粒难以在较小的有限油水界面排布,增加了亚微米Pickering乳液的制备难度。本工作以制备稳定的亚微米Pickering乳液为研究目标,采用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天然多糖–纤维素纳米晶(CNCs)为颗粒乳化剂,角鲨烯作为油相,考察了颗粒浓度、油水比例、水相成分、超声时间及频率对Pickering乳液粒径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最终得到了具有良好的储存稳定性和抗离心稳定性的粒径为638.7?8.40 nm的亚微米Pickering乳液(CNCs-PE)。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证实了CNCs吸附在油水界面,形成了Pickering乳液结构。利用CCK-8法评价了CNCs和CNCs-PE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两者都具有良好的细胞安全性。此外,将其用于吸附模型抗原OVA,吸附率达到约80%,且肌肉注射部位的切片结果也表明其注射安全性良好。此结果为亚微米Pickering乳液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并有望拓展CNCs稳定的亚微米Pickering乳液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两亲性脂肽纳米混悬液冻干粉的制备及其表征
    张梦秋 靳惠娟 巩方玲 张佑红 韦祎 何玉先 马光辉
    过程工程学报    2021, 21 (4): 463-470.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20144
    摘要275)      PDF (536KB)(115)    收藏
    为解决抗艾滋药物两亲性脂肽LP-98溶解度低的问题,采用高压均质技术制备LP-98纳米混悬液冻干粉,并对其进行理化性质表征及药代动力学研究。最优制备工艺为:稳定剂为SDS,浓度为0.80wt%,高压均质压力为150 MPa,高压均质次数为5次。制备得到的LP-98纳米混悬液冻干粉复溶后平均粒径为261.5?1.1 nm,Zeta电位为?31.5?0.2 mV。圆二色光谱仪与单周期病毒感染实验结果显示LP-98的结构与生物活性均未改变。药代动力学结果表明,LP-98纳米混悬液冻干粉生物利用度为原料药的98.1%。LP-98在水中溶解度由184 μg/mL提升至1733 μg/mL,与原料药相比提高了8倍,解决了注射时药物难混悬的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青霉素菌丝中蛋白质酶法水解工艺
    张展敖 刘庆芬
    过程工程学报    2021, 21 (4): 471-478.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20122
    摘要265)      PDF (406KB)(97)    收藏
    采用碱热法溶解青霉素菌丝,研究酶法催化水解菌丝溶解液中蛋白质转化为氨基酸的过程。考察酶种类、溶解液pH值、酶与蛋白质质量比、反应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蛋白质水解度的影响,建立最佳水解工艺。结果表明,酶种类、酶与蛋白质之比、pH、温度和时间均对蛋白质水解过程产生影响。以单酶为催化剂,碱性蛋白酶催化水解效果最好,蛋白质水解度达31.43%。以碱性蛋白酶(A)和菠萝蛋白酶(B)组成的复合酶(A:B=2:1)催化水解效果更好,在复合酶与蛋白质的质量比9%、pH=10、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3 h条件下,蛋白质水解度达到42.73%,比单酶法提高了11.30个百分点。在最佳复合酶水解工艺下,酶解液中含16种氨基酸,主要有谷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亮氨酸和丙氨酸等氨基酸。本工作为抗生素菌丝作为发酵培养基循环利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响应面法优化西兰花种子萝卜硫素前体脂质体的制备工艺
    徐焕普 裴朝阳 孙仕杰 武迎雪 许路路 韩静 徐慧
    过程工程学报    2021, 21 (3): 305-313.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20055
    摘要326)      PDF (1513KB)(113)    收藏
    将萝卜硫素制成前体脂质体以提高萝卜硫素的稳定性,改善其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以包封率和粒径为指标,分别考察了载体材料、表面活性剂种类和用量及脂药比的影响,响应面法优化得前体脂质体的最优处方。通过常温稳定性实验考察了脂质体和前体脂质体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最优处方为脂药比为6.5:1,NaCl与萝卜硫素质量比为105:1,泊洛沙姆-188与药物质量比为1.5:1。得最大平均包封率为77.43%,平均粒径为160.5 nm。稳定性实验表明,以药物保留率为指标时,脂质体与前体脂质体在60天内稳定性好且萝卜硫素的保留率高。以包封率为指标时,脂质体混悬液产生沉淀,包封率降低,前体脂质体在60天内包封率无明显降低。表明前体脂质体可解决萝卜硫素的氧化变质和脂质体因沉淀、絮凝等原因而造成的包封率降低。前体脂质体包封率高,制备简单,不仅提高了萝卜硫素的稳定性,且可提高萝卜硫素的水溶性,应用前景广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两室气体互通对光合微生物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
    朱馨彤 何欢 朱润云 徐志昂 韩丰霞 普红平
    过程工程学报    2021, 21 (3): 314-322.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20088
    摘要380)      PDF (1356KB)(107)    收藏
    以斜生栅藻生长产生氧为电子受体的光合微生物燃料电池(PMFC)和外加CO2光合微生物燃料电池(AC-PMFC)联合构建成微生物碳捕获电池(MCC)。研究MCC在不同运行条件下的产电性能及影响因素。测量MCC, PMFC和AC-PMFC三种系统中的电压、溶解氧和pH。结果表明,产电压趋势与所有系统中的藻类阴极的氧浓度相关,电解液pH也能影响MFC电压的产生。三种类型的MFC中,MCC产电性能最佳,其电压和功率密度分别可达492 mV和102.3 mW/m2,最大功率密度分别比PMFC和AC-PMFC高42.33%, 54.08%。AC-PMFC由于添加了相对高浓度的CO2,抑制了微藻的生物活性和光合作用,产生的电压和功率密度最低。用SEM观察长期运行后的MCC的阴极表面藻类的形貌特征,藻生物膜与电极板表面能够生成一层高浓度的原位氧膜。电化学分析表明斜生栅藻–生物膜本身不能直接接收来自极板上的电子,无生物催化活性。但这层膜可促进O2的还原速率且可有效降低电池内阻。PCR和16S rRNA基因检测技术分析结果表明,MFC中的Chao1指数为170,而PMFC为152,MCC为145,阴极中的过饱和氧可通过管道输送到阳极并影响阳极的微生物群落。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改善藻类微生物碳捕获电池性能提供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HBc-VLP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和结合自由能计算
    马艳艳 李正军 张松平 陈卫 任瑛
    过程工程学报    2021, 21 (2): 219-229.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20085
    摘要332)      PDF (1019KB)(224)    收藏
    乙型肝炎核心病毒样颗粒HBc-VLPs (Hepatitis B Core Antigen Virus-like Particles)因稳定性好且易于改造,被作为疫苗载体广泛使用,但影响VLPs稳定性的控制机制尚不清楚。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HBc-VLP中蛋白亚基二聚体、五聚体及六聚体复合物的稳定性,计算了体系中蛋白亚基的介电常数,避免了以往研究中直接使用经验参数的做法;通过分子力学-泊松玻尔兹曼溶剂可及表面积(MM-PBSA)方法计算亚基分子间的结合自由能,表明范德华作用能和非极性溶剂化作用能有利于促进相邻蛋白亚基间的亲和作用;根据计算结果可推测HBc-VLPs中六聚体比五聚体的稳定性更强,而两个六聚体之间或五聚体同六聚体之间形成的二聚体有助于进一步形成结构更加稳定的HBc-VLPs。该结论有助于生物工程中对HBc-VLPs的蛋白质改造,从而提高HBc-VLPs为载体的候选疫苗的稳定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Rcs信号系统对克雷伯氏肺炎杆菌荚膜合成的影响
    孙少琦 王轶可 杨洋 朱晨光 史吉平 郝健
    过程工程学报    2021, 21 (2): 230-239.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20104
    摘要447)      PDF (654KB)(82)    收藏
    克雷伯氏肺炎杆菌是一种重要工业微生物,菌细胞表面具有荚膜结构,荚膜对于菌株的生理特性和工业应用具有重要的影响。Rcs磷酸化信号系统是一种对菌株荚膜合成具有调控作用的信号系统。利用Red同源重组技术,分别构建了基因rcsA, rcsB缺失的菌株,还构建了基因rcsA, rcsB单独过表达的菌株。这些菌株的生理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rcsA及rcsB基因的缺失会显著降低荚膜合成水平,进而提高外源DNA的转化细胞的效率。rcsA及rcsB缺失菌株分别在以葡萄糖和甘油为碳源的培养基中培养时,菌体更易从发酵液中进行分离,主要代谢产物2,3-丁二醇和1,3-丙二醇的产量均有少量提高。rcsA和rcsB基因的过表达均抑制菌株生长,降低外源DNA的转化细胞的效率。相对于野生菌,过表达的菌胞外多糖的含量提高,发酵液的黏度增加,rcsA过表达菌株胞外多糖的含量达到了10.33 g/L,是野生菌的5倍。通过调控rcsA及rcsB基因的活性可调控菌株荚膜多糖的合成,进而影响菌株细胞沉降、代谢物合成、胞外多糖含量等多方面的生理特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基于响应面法对制备高包埋率ROP-PLGA微球的影响因素分析
    文康 韦祎 马光辉
    过程工程学报    2021, 21 (1): 83-91.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20050
    摘要453)      PDF (2092KB)(141)    收藏
    作为一种新型酰胺类局部麻醉药,罗哌卡因(ROP)被广泛用于术后的疼痛管理中。ROP半衰期短(t1/2=1.8 h),临床上为满足患者的镇痛需求,常需多次给药,导致患者顺应性差。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结合快速膜乳化技术制备ROP-PLGA微球,最终在外水相PVA浓度1.5%(w/v)、油相与外水相(O/W2)体积比1:7.5、复乳液搅拌速率300 r/min、过膜压力10 kPa条件下得到粒径为7.831 μm,Span值为0.874的均一PLGA微球。基于响应面法设计实验考察了外水相pH、油相PLGA浓度、内水相与油相(W1/O)体积比等因素对微球包埋率及载药量的影响,模型优化的条件:外水相pH为11、油相PLGA浓度为15% (w/v)、内水相与油相(W1/O)体积比1:10。模型预测载药量为17.6 μg/mg,包埋率53.89%,重复性验证实验测得载药量(18.0±0.5) μg/mg,包埋率(55.7±2.69)%,相对误差小于7%,证明模型可靠。体外释放结果显示,3天累计释放率约为50%,5天累计释放率约为70%,表明制备的ROP-PLGA微球具有平稳的缓释作用,微球制剂在局麻药缓释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一步离子交换层析从Cohn组分V上清液中分离人血清白蛋白
    向杰 张松平 张贵锋 罗坚 余蓉
    过程工程学报    2021, 21 (1): 92-99.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20073
    摘要596)      PDF (489KB)(184)    收藏
    传统的血浆低温乙醇沉淀工艺中Cohn组分V上清液由于其乙醇浓度高(体积浓度40%),进一步回收残余蛋白困难而被作为废弃组分。本研究探索了采用一步层析从Cohn组分V上清中回收人血清白蛋白的方法。首先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蛋白,比较了三种不同类型介质在不同乙醇水溶液中的吸附容量。疏水介质在乙醇水溶液中对BSA吸附能力很弱,增加乙醇浓度导致吸附量趋近于零;阳离子交换介质在低乙醇浓度下有较高的吸附量,但随乙醇体积浓度增高下降较大。相比之下阴离子交换介质展示了最好的吸附性能,在乙醇体积浓度40%的乙醇水溶液中吸附容量仍达34.66 mg/mL。进一步实验表明,在乙醇存在下BSA在阴离子交换介质上的吸附可用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描述。将阴离子交换介质DEAE Sepharose Fast Flow装填层析柱,用于从Cohn组分V上清液中分离人血清白蛋白,将40%乙醇的Cohn组分V上清液直接进料阴离子交换层析柱,采用两步洗脱策略,第一步改变pH值由7.0到4.5以洗脱目标产物人血清白蛋白,第二步将氯化钠浓度从0增加到1 mol/L以洗脱紧密结合的部分酸性糖蛋白。SDS-PAGE电泳检测人血清白蛋白纯度为96.35%,得率为43 mg/L Cohn组分V上清液。圆二色谱和荧光光谱检测表明经过离子交换回收的白蛋白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与对照的医疗制品无明显差异。活性分析表明回收的白蛋白与配体华法令钠的结合常数与对照的医疗制品的结合常数相似。本研究表明,离子交换层析可用于从含乙醇的溶液中分离蛋白质,一步离子交换层析就可从血浆工业废弃液中回收高纯度的人血清白蛋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核糖核酸酶A的错流超滤复性
    王向娟 李秀男 陈超 苏志国 马光辉 赵大伟 余蓉
    过程工程学报    2020, 20 (12): 1455-1462.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20038
    摘要299)      PDF (557KB)(130)    收藏
    针对重组蛋白高表达形成的包涵体,基于中空纤维膜的错流超滤复性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为研究不同条件对基于中空纤维膜的错流超滤复性的影响,以核糖核酸酶A (RNase A)为例,以复性过程的活性收率和质量收率作为考察指标,设计了RNase A复性初始浓度(A)、跨膜压力(B)、循环流速(C)的3因素3水平正交实验。结果表明,错流超滤复性过程中,以上复性条件对RNase A的质量收率基本没有影响,对RNase A的活性收率具有显著影响,其较优组合为A1B1C2,即RNase A复性初始浓度为0.3 mg/mL、跨膜压力34.0 kPa、循环流速935 cm/min。在以上复性条件下,RNase A的活性收率可达92.31%,质量收率为77.56%。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基于疫苗颗粒完整性的硅胶吸附/解吸附纯化重组乙肝表面抗原 工艺研究
    胡胜杰 黄永东 赵岚 朱凯 苗壮 王飞 晋洪超 李建 杨珺 汪和睦 马光辉 袁洪水
    过程工程学报    2020, 20 (10): 1198-1209.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19329
    摘要575)      PDF (1198KB)(114)    收藏
    针对重组汉逊酵母乙肝表面抗原(HBsAg)在传统纯化过程中稳定性差的问题,采用静态光散射、荧光光谱和动态光散射等分析手段,从颗粒完整性角度研究其在不同pH条件下的稳定性变化。以其为指导,采用硅胶吸附/解吸附纯化HBsAg,建立该过程中关键因素的响应面模型,并与疏水层析联用,进一步纯化HBsAg,分析纯化效果以及纯化后疫苗颗粒完整性。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纯化后疫苗形貌,用高效分子排阻色谱法(HPSEC)分析颗粒稳定性。结果表明在酸性溶液下,pH接近HBsAg等电点时,抗原颗粒间静电斥力减小,颗粒容易聚集;碱性条件下,抗原颗粒内部疏水基团暴露,造成颗粒解聚。建立响应面模型,以活性收率为响应值时,最佳纯化工艺为吸附pH=7.43,洗脱pH=10.48,洗脱温度55.4℃,此时活性收率最高为39.1%;以纯化倍数为响应值时,吸附pH=7.16,洗脱pH=10.52,洗脱温度55.1℃,此时纯化倍数最高为1.90。进一步对洗脱液进行疏水层析纯化,活性收率为49.73%,颗粒完整性为85.79%,透射电镜观察到抗原颗粒粒径为20~40 nm。与传统疏水层析方法相比,采用硅胶吸附/解吸附与疏水层析联用的纯化方法,疫苗活性收率提高31.99个百分点,颗粒完整性提高20.90个百分点,颗粒稳定性提高22.93个百分点。该研究为高效纯化重组HBsAg及提高疫苗纯化过程的颗粒完整程度等提供新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多铜氧化酶在大肠杆菌中的分泌表达
    杨涛 陈坚 方芳
    过程工程学报    2020, 20 (10): 1210-1217.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19370
    摘要690)      PDF (1070KB)(272)    收藏
    生物胺是存在于发酵食品中的一类有机物,过量摄入会危害人体健康。多铜氧化酶中的某些酶具有降解多种生物胺的活性,在减控发酵食品中的氨(胺)类危害物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研究多铜氧化酶的分泌表达,对酶的特性改造和工业化生产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在解淀粉芽孢杆菌来源的多铜氧化酶N端融合信号肽PhoA实现了多铜氧化酶在大肠杆菌中的分泌表达,胞外酶活为69.8 U/L。通过优化诱导条件和酶的分泌确定了多铜氧化酶最优发酵条件为诱导温度25℃、IPTG浓度0.05 mmol/L、诱导时菌体OD600=1.0、诱导6 h后添加150 mmol/L甘氨酸;发酵40 h时胞外多铜氧化酶酶活达到238.1 U/L,是优化前的3.4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一株具有溶藻功能的 Paenibacillus sp. XXG的分离鉴定及溶藻特性研究
    薛静静 王美娟 毛林强 占明飞 宁军 张文艺
    过程工程学报    2020, 20 (9): 1097-1105.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19303
    摘要351)      PDF (1108KB)(164)    收藏
    从太湖水系灌溉的水稻田中分离出一株细菌XXG作为受试菌株,通过分析其形态特征表现、生理生化实验及16SrDNA序列确定菌属;对培养基投加比、菌藻体积比、菌密度、藻密度进行单因素试验,研究各因素对溶藻效果的影响;选择温度(X1)、pH(X2)、摇床转速(X3)3个主要因素采用Box-Behnken Design (BBD)设计,优化影响溶藻率的环境因素;通过对比菌体重悬液和无菌发酵液对藻液的影响,初步探究其溶藻方式。实验结果表明,XXG菌与Paenibacillus sp. KU573975相似高达99.27%,初步判定该菌株为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最佳菌藻体积比为5.6%,XXG菌对处于对数生长期前期的铜绿微囊藻液的6 d溶藻率达77.1%;影响XXG溶藻率的3个重要环境因素具有交叉作用,得出溶藻率与温度、pH、摇床转速的二次回归模型,该模型P<0.0001,R2=0.9727,在最佳溶藻特性下,当温度为30℃、pH=7.5、摇床转速为150 r/min时溶藻率最高,溶藻率可达92.02%;无菌发酵液仍有溶藻效应,推测XXG菌的主要溶藻方式为间接溶藻,无菌发酵液相较于细菌发酵液产生溶藻效应的减弱可能由细菌发酵液中的菌体继续分泌某种溶藻活性物质来实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聚乙烯醇/牛I型胶原支架材料的制备及评价
    孟迪 雷雄心 李阳 黄大卫 张贵锋
    过程工程学报    2020, 20 (9): 1106-1113.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19312
    摘要383)      PDF (819KB)(87)    收藏
    研究了一种聚乙烯醇(PVA)和胶原(COL)复合支架材料的制备方法。采用氨基硅烷对PVA海绵表面进行了氨基化修饰后,通过戊二醛溶液交联牛Ⅰ型胶原(COL),最后通过赖氨酸溶液封闭,获得一种PVA/COL复合支架材料。采用扫描电镜(SEM)、X光电子能谱仪(XPS)、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手段对支架材料的理化性能进行表征,并通过细胞实验对支架材料的生物学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经过COL修饰的PVA孔隙率为21.33%,平均孔径为168.68 ?m且均匀分布,支架材料接触角为20.03°。对支架材料的生物学评价结果表明C3A细胞在复合材料上黏附良好,优于PVA组;CCK-8增殖检测结果表明细胞在复合材料上呈增殖生长趋势,与对照组PVA相比差异显著(P?0.01)。将PVA和COL复合制备得到的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理化及生物学特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盐度对缺氧–好氧SBBR微生物活性及N 2O释放的影响
    巩有奎 岳英龙 彭永臻
    过程工程学报    2020, 20 (8): 970-978.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19325
    摘要525)      PDF (604KB)(127)    收藏
    含盐废水硝化过程常常出现亚硝酸盐积累,从而导致强温室气体N2O的产生。利用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考察了含盐生活污水同步脱氮过程不同菌群活性变化及N2O释放过程。结果表明,盐度增加,各菌群活性受抑制程度依次为亚硝酸盐氧化菌(Nitrite Oxidizing Bacteria, NOB)?氨氧化菌(Ammonia Oxidizing Bacteria, AOB)?碳氧化菌。实验盐度范围内(0~20 g NaCl/L),COD出水约稳定在50.0 mg/L,平均NH4+去除率由98%以上降至约70.5%,TN去除率由42.4%降至16.9%,N2O平均产率由3.9%增至13.3%。与SND变化类似,微生物体内聚-β-羟基脂肪酸酯(PHA)和糖原(Gly)积累随盐度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N2O主要产生于AOB好氧反硝化过程和硝化后期内源反硝化过程。低盐度(≤10 g NaCl/L)下,SBBR内缺氧区有助于减少N2O释放;盐度增加,高盐度耦合低内碳源合成,加剧了内源反硝化阶段各还原酶之间电子竞争。高盐度导致微生物胞外聚合物(EPS)分泌增加,多聚糖(PS)比例上升,膜内缺氧区域减少,抑制N2O还原过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青霉素发酵液直接氧化制备青霉素G亚砜反应条件优化
    闫峰 张为革
    过程工程学报    2020, 20 (6): 711-717.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19233
    摘要533)      PDF (677KB)(189)    收藏
    以过氧乙酸为氧化剂,研究了青霉素发酵液直接氧化制备青霉素G亚砜的过程,考察了不同影响因素对青霉素G亚砜转化率的影响,分析了氧化后菌丝中青霉素残留,建立并优化了青霉素发酵液直接氧化工艺。结果表明,搅拌转速、反应温度、过氧乙酸投料量、过氧乙酸浓度等因素是青霉素G亚砜转化率的关键影响因素,其他因素对青霉素发酵液直接氧化过程影响较小。过氧乙酸直接氧化青霉素发酵液可释放出残留在菌丝体内的青霉素,相比氧化青霉素G钾盐的转化率更高。最佳氧化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5~10℃,搅拌转速100 r/min,30 min匀速加入青霉素摩尔量1.3倍的高浓度过氧乙酸,继续搅拌反应10 min。青霉素G亚砜的转化率可达98.6%,比青霉素G钾盐为原料的转化率提高1.2%。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改性琼脂糖微球固定化甘油脱氢酶的研究
    张敏 韩林 胡月月 李健 闫 冰
    过程工程学报    2020, 20 (5): 591-598.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19263
    摘要478)      PDF (1360KB)(186)    收藏
    通过膜乳化法制备琼脂糖微球,利用环氧氯丙烷活化琼脂糖微球,并与聚乙烯亚胺(PEI)反应引入氨基,得到胺化琼脂糖微球。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手段对微球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通过戊二醛(GA)共价固定甘油脱氢酶(GlyDH),并催化甘油生成1,3-二羟基丙酮(DHA)。结果表明,膜乳化过程可改善载体的球形度,PEI分子量对接枝微球的N元素含量有显著影响。固定化酶的储存稳定性和循环使用性均高于游离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塑料薄膜材料在微藻培养环境中的稳定性和生物附着行为
    王艺璇 颜成虎 丛威
    过程工程学报    2020, 20 (1): 74-83.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19175
    摘要630)      PDF (2483KB)(191)    收藏
    考察了6种薄膜材料在次氯酸钠(NaClO)溶液、HCl溶液(pH=2)和NaOH溶液(pH=12)中的稳定性及其在普通小球藻培养体系中的生物附着行为。结果表明,聚氯乙烯(PVC)在3种溶液中浸泡后420 nm处的透光率下降约50%,聚氨酯(PU)在NaClO溶液中、乙烯?醋酸乙烯酯(EVA)在NaOH溶液中浸泡后420 nm处的透光率下降10%?15%,聚乙烯(PE)、聚丙烯(PP)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在3种溶液中浸泡后的透光率没有明显变化;6种薄膜材料在普通小球藻培养体系中均有微藻明显附着,浸泡7 d后透光率明显下降,其中PVC表面附着最严重,浸泡7 d后透光率接近0,附着物量随浸泡时间延长而增加,浸泡45 d后达3069 ?g/cm2;其它5种薄膜表面附着物量先增加后降低,PU和EVA在第15 d时、PE, PP和PET在第30 d时附着物量最大,分别为292, 375, 292, 194和236 ?g/cm2。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用于单克隆抗体纯化的仿生多肽超大孔PGMA微球制备及其性能
    葛佳 那向明 吴学星 杨维兴 郝冬霞 马光辉
    过程工程学报    2020, 20 (1): 84-90.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19166
    摘要589)      PDF (1346KB)(145)    收藏
    以仿生多肽配基FYEILHC为亲和配基、以葡聚糖修饰的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Dextran-poly(glycidyl methacrylate), Dextran-PGMA]超大孔微球为基质,制备用于单克隆抗体纯化的仿生多肽超大孔PGMA微球,在环氧氯丙烷中滴加2 mol/LNaOH使其表面衍生出环氧基,在表面修饰FYEILHC;用扫描电镜表征微球表面形貌,用AKTA蛋白纯化系统考察了Dextran-PGMA微球和琼脂糖微球对抗体的动态吸附量随线性流速的变化。结果表明,偶联FYEILHC后Dextran-PGMA微球仍能保持其大孔结构,在923 cm/h线性流速下,其对抗体的动态吸附量仅下降约8%,而琼脂糖微球的动态吸附量则迅速下降25%。表明在较高流速下,抗体在Dextran-PGMA微球上的传质性能较好。吸附?用0.1 mol/L NaOH原位清洗重复40次后,Dextran-PGMA微球对抗体的动态吸附量约为(21?1) mg/mL,表明微球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血清中回收的抗体纯度为95.0%,表明仿生多肽亲和介质具有从复杂生物样品中纯化抗体的巨大潜力,可满足高流速、高通量抗体分离纯化需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响应面法优化鹿茸胶原蛋白制备抗氧化肽的水解条件
    兰亚茹 黄硕 赵飞 吴宏宇 郭永学
    过程工程学报    2020, 20 (1): 91-98.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19174
    摘要546)      PDF (562KB)(130)    收藏
    以鹿茸中下段胶原蛋白为酶解底物,用木瓜蛋白酶酶解制备小分子抗氧化肽,以清除1,1-二苯基-2-苦基肼基(DPPH?)自由基的能力为指标,采用响应面法优化酶水解条件。结果表明,最优实验条件为时间56 min,酶添加量1.40wt%,pH=5.60,温度60℃。该条件下所得抗氧化肽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为83.09%。用超滤膜、半制备色谱柱和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级分离获得分子量0.2?0.6 kDa的具有最高抗氧化活性的多肽,其具有与头段类似的保健功效,更易被人体吸收,且易进一步加工和储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一种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测试褐藻胶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方法
    张蕊鑫 王智慧 丛威 惠锋基 王斌
    过程工程学报    2020, 20 (1): 99-107.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19177
    摘要583)      PDF (464KB)(178)    收藏
    提出了一种用凝胶色谱与常规检测器检测褐藻胶分子量及其分布的方法。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GPC)与示差检测器(RID)结合,建立了以普鲁兰标准品为对照的相对重均分子量、相对数均分子量与GPC–MALLS(多角度激光散射)测试的褐藻胶绝对重均分子量、绝对数均分子量间的转换关系,得到了用GPC–RID检测相对分子量计算褐藻胶绝对分子量和多分散系数的方法。结果表明,GPC–RID法经转换公式得到的重均分子量、数均分子量和多分散系数与GPC–MALLS法的相对误差在?12%以内。基于GPC–RID法可较准确地获得褐藻胶的绝对分子量及多分散系数,使用通用检测器可节约仪器投资,降低检测成本。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新型电荷型纳米盘的可控制备及其与细胞色素P450的结合性能
    陶娇丽 黄永东 赵岚 朱凯 吴学星 周丹妮 苏志国 马光辉 刘红缨
    过程工程学报    2019, 19 (6): 1197-1203.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19121
    摘要555)      PDF (2840KB)(182)    收藏
    分别采用氮气吹干法和旋转蒸发法制备由磷脂和膜支架蛋白组成的电荷型纳米盘,用凝胶过滤色谱对其尺寸分级,分析了其性能,考察了其与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的结合能力。结果表明,纳米盘外观澄清透明,微观呈圆盘状,平均直径10 nm,在pH 7.4下Zeta电位为?19.86 mV;肝微粒体破碎液与纳米盘能很好结合,CO差示光谱在450 nm出现明显吸收峰,细胞色素P450含量为0.10 nmol/mg,比活比未经纳米盘处理时提高13.0倍,较传统方法提升1.5倍,且操作时间由数日缩短至数小时。电荷型纳米盘在结合膜蛋白细胞色素P450的同时,活性保持良好,在膜蛋白研究领域极具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鸡白痢沙门氏菌兔抗血清多抗IgG的纯化与稳定
    尤星力 杨延丽 苏志国 张媛 张松平
    过程工程学报    2019, 19 (6): 1204-1211.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19153
    摘要554)      PDF (1222KB)(150)    收藏
    建立了离子交换层析介质一步纯化鸡白痢沙门氏菌兔抗血清获得多抗免疫球蛋白G (IgG)的方法,利用IgG与杂蛋白等电点的差异,指导阴阳离子交换层析介质筛选和操作条件优化;针对多抗IgG易失活的难题,采用差示扫描荧光法为纯化后的IgG筛选稳定剂。结果表明,通过毛细管等电聚焦测得兔抗血清多抗IgG的等电点为6.04?7.08,阳离子交换介质CM Sepharose Fast Flow层析纯化的IgG最高电泳纯度为63.5%,高效液相尺寸排阻色谱测得IgG回收率为15.5%;阴离子交换层析纯化效果更佳,pH 5.5条件下Q Sepharose XL(Q-XL)介质层析获得的IgG最高纯度达99.3%,回收率达67.5%;200 g/L山梨醇对IgG具有最佳稳定作用,IgG的2个热变性温度分别提高了5.52和8.84℃,70℃时山梨醇的稳定作用更明显;以200 g/L山梨醇为稳定剂、用阴离子交换层析介质Q Sepharose XL一步纯化所得IgG具有高纯度、高收率及高稳定性,且制备工艺简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土壤杆菌-毕赤酵母耦合培养直接生产热凝胶低聚糖
    李菲菲 金树霞 朱莉 詹晓北 赵玥 刘丽萍 高敏杰
    过程工程学报    2019, 19 (4): 801-808.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18319
    摘要499)      PDF (3423KB)(232)    收藏
    为提高热凝胶低聚糖生产效率,构建了土壤杆菌?毕赤酵母耦合培养体系,其中土壤杆菌代谢产物热凝胶可被毕赤酵母分泌的内切-?-1,3-葡聚糖酶利用直接生产热凝胶低聚糖。用基于不同启动子(AOX1, GAP, FLD)调控的毕赤酵母重组菌株分泌表达内切-β-1,3-葡聚糖酶BGN13.1a,验证其均能有效水解热凝胶得到热凝胶低聚糖。在此基础上,选取GAP启动子调控的毕赤酵母工程菌与土壤杆菌耦合培养,通过设计两种物种之间的共生关系实现稳定共培养并生产聚合度为17?22的热凝胶低聚糖,产量为4.278 g/L。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新型耐碱蛋白A介质的制备与性能
    韦巍 黄永东 赵岚 吴学星 朱天孝 李冬雪 靳海波 张荣月 苏志国 马光辉
    过程工程学报    2019, 19 (3): 609-616.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18246
    摘要717)      PDF (714KB)(208)    收藏
    以蛋白A结构中耐碱性更好的C区为基础,构建一种新型耐碱蛋白A,并偶联至琼脂糖基质,获得新型耐碱蛋白A亲和层析介质,分别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石英晶体微天平研究了人免疫球蛋白(hIgG)与蛋白A介质的结合过程。结果表明,该介质具有较商品配基更高的结合力和稳定的再生性能,hIgG动态载量达62.0 mg/mL,40次再生操作后载量为初始载量的84%。该介质在抗体纯化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基于发酵动力学模型的小球藻高密度发酵培养
    周有彩 何勇锦 李林声 王明兹 陈必链 郑行
    过程工程学报    2018, 18 (3): 624-631.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17318
    摘要848)      PDF (357KB)(318)    收藏
    构建了50 L发酵罐小球藻分批培养动力学模型,采用补料策略高密度发酵培养小球藻,考察了补料发酵过程中碳源的利用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蛋白质合成关键酶二氨基庚二酸异构酶(dapF)、柠檬酸合成酶(CS)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的基因表达情况. 结果表明,小球藻经补料培养120 h,细胞生物量达106.65 g/L,平均生长速率为0.89 g/(L?h),葡萄糖的细胞得率为0.56 g/g,发酵过程中葡萄糖和尿素浓度对小球藻的dspF, CS和G6PDH基因表达量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响应面法优化纤维素酶辅助从泡叶藻中提取泡叶藻聚糖的工艺
    鲍青云 韦敬柳乙 姜泽东 余刚 黄高凌 朱艳冰 肖安风 倪辉 李清彪
    过程工程学报    2018, 18 (3): 632-638.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17355
    摘要834)      PDF (681KB)(336)    收藏
    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纤维素酶辅助提取泡叶藻聚糖时液料比、酶添加量、酶解温度、酶解时间等关键因素对泡叶藻聚糖提取率的影响,并进一步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其工艺参数. 结果表明,纤维素酶辅助提取泡叶藻聚糖的优化工艺条件为液料比30 mL/g、酶浓度200 IU/mL、酶解时间2.0 h、酶解温度50℃,该条件下多糖提取率为14.65%?0.73%,与模型预测值14.75%非常接近,采用响应面法对泡叶藻聚糖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合理可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基于酶解-膜分离集成的胶原蛋白肽分子量控制技术
    崔浩 牟玉洁 王凯 康跻耀 张贵峰 王明林
    过程工程学报    2018, 18 (2): 427-433.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17123
    摘要790)      PDF (425KB)(320)    收藏
    采用酶解?膜分离集成工艺制备分子量范围可控的胶原蛋白多肽,研究反应过程中酶种类、截留分子量和过滤体积等因素对酶解?膜分离集成工艺的影响. 结果表明,用截留分子量为3 kDa的超滤膜处理的透过液分子量主要分布在4.0, 1.6和0.6 kDa,比例分别为13.7%, 34.8%和51.4%;用截留分子量为8 kDa的超滤膜处理的透过液分子量主要分布在8.3, 4.0, 1.6和0.6 kDa,比例分别为14.5%, 22.7%, 37.7%和25.1%;酶解?膜分离集成工艺蛋白转化速率比酶解过程提高15%,表明酶解?膜分离集成可以加快大分子蛋白转化率,并使酶解产物分子量均一可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以江蓠琼脂为原料制备生化琼脂
    杜建华 李婷 倪辉 姜泽东 肖安风 朱艳冰
    过程工程学报    2018, 18 (2): 434-440.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17228
    摘要789)      PDF (387KB)(193)    收藏
    将江蓠琼脂粉与5种生化琼脂的理化指标进行对比,研究了羧甲基修饰制备生化琼脂的技术,利用羧甲基化反应降低江蓠琼脂的融化温度并提高透明度. 结果表明,江蓠琼脂与商品生化琼脂的主要区别在于融化温度高且透明度低. 反应的优化参数为氯乙酸添加量0.15 g/g,反应温度60℃. 对反应液重复利用,可节省70.8% Na2SO4和57.0% NaOH. 中试所制羧甲基琼脂的理化指标与小试结果一致,符合理化质量标准,比国内外生化琼脂的凝胶强度和透明度高,与Sigma A6686和028990生化琼脂无显著差异. 日产1 t羧甲基化江蓠琼脂粉的原料成本为12.07万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能源微藻表面特性对其气浮采收效率的影响
    沈洲 文豪 任香萤 刘珺 杨利伟 李彦鹏
    过程工程学报    2018, 18 (2): 441-446.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17271
    摘要806)      PDF (382KB)(246)    收藏
    选取小球藻与鱼腥藻为代表藻种,结合微藻的表面特性与XDLVO理论,研究了影响微藻浮选采收的关键因素,根据微藻表面的电负性,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16TAB浮选两种藻. 结果表明,pH为4?10时,两种藻的Zeta电位在?6.72??15.01 mV之间,均显电负性;小球藻的黏附自由能为1.21 mJ/m2,显亲水性,鱼腥藻的黏附自由能为?55.85 mJ/m2,显疏水性. 相同条件下,疏水性的鱼腥藻回收率始终高于亲水性的小球藻. 小球藻和鱼腥藻在Zeta电位最大的pH处(分别为7和8)富集比最高(分别为12.45和1.3),而回收率在pH=10时最高,表明由于液膜的排液行为,回收率和富集比无法同时达到最大值. C16TAB对微藻表面疏水性有修饰作用,加入80 mg/L C16TAB后,小球藻疏水率从19%提高到64%,回收率提高了67.38%.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有机介质处理酿酒酵母对其催化不对称还原反应性能的影响
    李锋 方世银 石贤爱
    过程工程学报    2017, 17 (6): 1281-1286.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17217
    摘要782)      PDF (452KB)(138)    收藏
    采用不同有机介质处理酿酒酵母细胞,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流动性及完整性等膜生物学特性,考察有机介质处理对酵母细胞催化2-辛酮不对称还原反应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当细胞内核酸和蛋白泄露值达0.057和0.046,或细胞的碘化丙啶(PI)吸收因子达1.157时,反应产率显著降低;有机介质处理的细胞膜的各向异性值为未处理细胞的111.7%时,细胞丧失催化2-辛酮不对称还原反应的能力;膜受损的细胞占比达到或超过41.8%时,反应产率明显降低. 在细胞膜完整的前提下,细胞膜通透性和流动性处于合适范围才能使酵母细胞催化2-辛酮不对称还原反应的性能良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大肠杆菌表达CRM197及其在通用流感疫苗中的应用
    徐璐 张竞 余蓉 苏志国
    过程工程学报    2017, 17 (5): 1054-1058.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17132
    摘要1297)      PDF (765KB)(246)    收藏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白喉毒素无毒突变体CRM197,经变性条件下亲和纯化后,作为蛋白载体与流感抗原M2e经BMPH偶联,制备CRM197?M2e结合物,用其免疫BALB/c小鼠,采用间接ELISA法测定血清中M2e特异性IgG抗体. 结果表明,重组CRM197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优化后蛋白表达量约为250±30 mg/L,纯度达95%以上;所制CRM197?M2e结合物可有效免疫BALB/c小鼠,其刺激产生的M2e特异性IgG抗体滴度分别是健康组、M2e免疫对照组、CRM197免疫对照组及CRM197+M2e混合组的430.5, 32, 181和215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螺纹雷松藻茎的预处理方法
    安传锋 王智慧 王 斌 惠锋基 丛威
    过程工程学报    2017, 17 (5): 1059-1065.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17152
    摘要880)      PDF (441KB)(145)    收藏
    考察了螺纹雷松藻茎的吸水特性及粉碎和挤压两种预处理方法对其吸水规律的影响. 结果表明,水在藻茎中的临界渗透距离约为2 mm,当藻粒粒度不大于临界渗透距离的2倍时,藻粒在6 h内可被浸透;挤压后藻茎中的裂缝增多增大,吸水率提高,149 MPa下浸泡6 h吸水率可达250%. 粉碎和挤压预处理后的藻茎在浸泡时被充分浸润,消化速率显著提高. 挤压后藻茎部分细胞壁被破坏,消化期的前3 h消化速率最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不透明红球菌生产谷氨酸氧化酶发酵过程优化
    刘佳 徐继嗣 罗秋玲 陈修来 刘立明
    过程工程学报    2017, 17 (4): 814-820.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16335
    摘要947)      PDF (358KB)(185)    收藏
    对自主筛选的不透明红球菌FMME1-41进行发酵营养条件优化,得到最佳发酵培养基:酵母粉6 g/L,大豆蛋白胨2 g/L,(NH4)2SO4 0.8 g/L,葡萄糖25 g/L,KH2PO4 3 g/L,MgSO4 0.6 g/L,MnSO4 0.3 g/L,L-谷氨酸2.5 g/L,在最佳培养基中发酵30 h,LOGX酶活达到6.12 U/mL.在7.5 L发酵罐中进行补料策略优化,使用分批发酵和DO-stat补料相结合的两阶段发酵方法,发酵周期40 h,LOGX酶活达到21.5 U/mL,是分批发酵LOGX酶活的2.8倍. 利用LOGX在2 L体系中转化L-谷氨酸生产α-酮戊二酸(α-KG),α-KG产量达到92.0 g/L,摩尔转化率为92.6%,α-KG生产强度为9.2 g/L/h.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两亲性刺突微球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胡琳琳 韦祎 徐玉松 居殿春 马光辉
    过程工程学报    2017, 17 (4): 821-826.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16372
    摘要1039)      PDF (4348KB)(451)    收藏
    以两亲性聚合物聚乙二醇-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mPEG-PLGA)为材料,采用复乳法结合溶剂挥发法制备mPEG-PLGA刺突微球,用其吸附蛋白多肽类药物.考察了膜材组份比、LA/GA摩尔比、内水相与油相体积比、油相与外水相体积比、固化条件等因素对微球的形貌结构及包埋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优化的制备条件为:膜材组份比1/19,LA/GA摩尔比50/50,W1/O体积比0.2/1,O/W2体积比1/10,固化搅拌速率500 rpm. 该条件下,微球刺突结构特征明显,包埋率较高,达到70%以上,且比表面积是普通光滑微球的14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醇脱氢酶同工酶基因表达与酿酒酵母催化2-辛酮不对称还原的关系
    石贤爱 林海虹 王晓萍 方世银
    过程工程学报    2017, 17 (4): 827-833.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16350
    摘要890)      PDF (370KB)(285)    收藏
    以II型酿酒酵母为催化剂、2-辛酮为底物、水/正十二烷两相体系为反应体系,考察了有机介质处理对酿酒酵母ADH 1?3同工酶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其与催化2-辛酮不对称还原反应特性的关联性. 结果表明,酿酒酵母细胞经不同有机介质分别处理后,部分醇脱氢酶(ADH)同工酶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明显变化,酵母细胞催化2-辛酮不对称还原反应的特性也不同. 甲苯和2-辛醇处理严重抑制ADH1基因的表达,而正十二烷、正辛烷和正己烷处理对ADH 1基因表达影响不大,但2-辛酮处理使ADH 1基因的表达水平大幅度提高,甲苯和2-辛醇处理使ADH 2基因的表达水平大幅提高,但正十二烷、正辛烷、正己烷和2-辛酮处理抑制ADH 2基因的表达. 抑制ADH 1的基因表达可能使催化2-辛酮不对称还原反应催化活性降低,而抑制ADH 2的表达则可提高细胞催化不对称还原的选择性. 未发现ADH 3基因表达与酵母催化活性和反应选择性之间的关联,表明ADH 1是催化底物2-辛酮不对称还原的主要同工酶,且具有良好的对映选择性,而ADH 2对2-辛酮的不对称还原的对映选择性不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丝氨酸蛋白酶催化结构域无活性突变体的表达、纯化与结晶
    郭团玉 赵宝玉 袁彩 黄明东
    过程工程学报    2017, 17 (4): 834-838.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16364
    摘要1182)      PDF (525KB)(382)    收藏
    构建了丝氨酸蛋白酶Matriptase的催化结构域无活性突变体质粒S195A,并在酵母中表达,通过阴离子柱粗捕获及分子筛和离子交换柱纯化得到高纯度重组蛋白,通过气相扩散法得到无活性突变体的晶体. 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单点突变极大程度提高了Matriptase的表达,Matriptase无活性突变体不具有水解底物活性,但仍可与抑制蛋白HAI-1结合. 晶体分辨率为1.48 ?,195A突变没有影响Matriptase的构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米根霉一步发酵法高效积累L-乳酸的策略
    胡嘉欢 张谷涵 付永前 朱婷婷
    过程工程学报    2017, 17 (2): 375-381.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16303
    摘要1002)      PDF (314KB)(319)    收藏
    考察了两种不同的米根霉发酵生产L-乳酸的策略:一步发酵法(OSF)和传统乳酸发酵(CF)对L-乳酸合成的影响。将孢子液直接接入到装有不同氮源,不同初始蛋白胨浓度的发酵培养基中,控制不同菌体密度进行一步发酵合成L-乳酸。与CF相比,OSF策略能极大的降低米根霉产酸过程的延滞期,同时提高米根霉合成L-乳酸的生产强度。然而,一步发酵法中的qp 值极大地低于传统发酵。基于动力学参数μ, qs 和 qp的分析,优化了米根霉一步发酵法合成L-乳酸的策略。在该策略条件下,产酸阶段,乳酸的生产强度达到了4.62 g/(l·h),比传统发酵提高了288%。更重要的是,qp值和糖酸转化率并未降低。该策略实现了L-乳酸高效的积累,是一种利用米根霉发酵生产L-乳酸的方便、经济的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